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突然入侵上谷郡,杀掠了大量百姓。消息传到长安后,整个朝廷陷入了恐慌和愤怒,民众的情绪也极度激动。面对这一紧急局势,汉武帝刘彻决定,趁此机会实施他雄心勃勃的战略计划,启动抗匈计划的第一步:选拔新将,培养英雄,准备反击。
毫无疑问,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付出的代价也必须承受,但问题是,这笔钱要花在谁身上?谁才是最值得培养的大将之才呢?刘彻陷入了深思,辗转难眠,越是思考越觉得难以决断,心中不断浮现出人选,但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在这个决定上,刘彻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困惑。
刘彻的心中其实有一些人选,但迟迟未能做出决策。究其原因,最大的障碍就是其中一个人选——卫青。卫青为何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呢?首先,他出身低微,曾经是奴隶;其次,他年纪轻轻,只有二十多岁;第三,他没有任何军战经验,之前从未带兵打过仗。外界看待卫青,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不配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若刘彻选择卫青,外界必然会认为他是在任人唯亲,完全是出于家庭关系而非才干。如果卫青能够赢得这场战争,那么一切质疑都会化为掌声,刘彻也会因此获得称赞,成为举贤不避亲的明君。然而,卫青能否成功打胜这场战争却没有人能保证。尤其这场战争是汉朝首次主动进攻匈奴,完全没有前例可以参考,形势极其复杂,就算是当时名将韩信和白起,也未必敢轻言必胜。
从奴隶到将军,从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到名将,转变的跨度实在太大。秦汉时期,许多名将都出身不低,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军事世家,就算像吴起、韩信等人也至少是有些学问的良家平民。而像卫青这样的出身贫寒、几乎无一可凭借的战士,实在是极为罕见。
卫青的母亲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人,小时候因家贫被卖到平阳侯府做侍婢,因此人们称她为“卫媪”,意思是卫大妈。卫媪共生有七个孩子,其中包括卫孺、卫少儿、卫子夫、卫长子(后改字为长君)、卫青、卫步、卫广。虽然这七个孩子都姓卫,但并不全是卫家的亲生孩子,尤其是卫青和他的弟弟卫步、卫广,都是卫媪与其他男子私通所生,之后因为卫家发达,才把这些孩子纳入卫家姓氏。
卫青的亲生父亲郑季是一位平阳侯府的小吏。郑季与卫媪在工作中接触,逐渐发生了私情,最后卫媪怀孕生下了卫青。但由于私通的关系,郑季并不愿意为这个孩子认亲,便没有给卫青认祖归宗,卫青因此一直在郑家受到冷落和歧视。郑季即便同意带卫青回家抚养,但郑家的其他成员,包括卫青的同父异母兄弟,对卫青的态度一直极其苛刻和冷漠,将他视为不入流的奴隶,时常嘲笑侮辱。
在这样的环境中,卫青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屈辱和痛苦。为人奴隶是他唯一的身份,而他连父母也无法依靠,只有一些无言的牧羊和山羊为伴。卫青无疑是孤独的,连最基本的家庭温暖和朋友支持都没有。随着年岁的增长,卫青被派往草原牧羊,生活依旧困苦,但他也渐渐习得了骑马技能,身手非凡。
然而,命运的转机发生在他长大后。一次回家探望母亲时,卫青被平阳侯曹寿的妻子平阳公主看中,留在了府中当骑奴。虽然还是奴隶,但能在公主身边侍奉,骑术精湛,且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上层社会。渐渐地,卫青脱去了奴隶的沉重身份,成长为一个非凡的青年,平阳公主也对他有了些微的情愫。
平阳公主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的长女,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同胞姐姐。她与卫青的关系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尽管起初平阳公主并未意识到自己日后会嫁给卫青,但命运的安排却让一切变得无法预料。
这段奇妙的缘分最终在汉武帝刘彻的“恩宠”下开花结果。当刘彻与卫子夫产生感情后,卫青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卫青逐渐得到重用,凭借着自己出色的骑术和温文尔雅的性格,迅速得到了武帝的器重。最终,卫青成为了汉武帝最信任的将领之一,甚至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逐步崭露头角,成为一位大将军。
卫青的故事就像一场不畏艰难、超越自我的传奇,从最初的奴隶身份,到最终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卫青不仅凭借才华和勇气赢得了历史的认可,还证明了即使出身贫贱,命运依旧能够被自己掌控。在战争的风云中,卫青从未忘记初心,始终以坚定不移的决心迎接每一次挑战,最终成为汉朝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