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太岳军区二分区第16团在韩略村成功伏击日军。该战役使用了4个连的兵力,一举消灭了120余名日军中队长以上的佐尉级军官。这一战果前所未见,在抗日战场上堪称传奇。指挥这场战斗的王近山因此声名鹊起,成为广为人知的英雄。时至今日,这场经典战斗甚至被改编成电视剧《亮剑》,并成为李云龙的经典战例之一。
虽然不少人将韩略村战斗误认为是一次偶然的遭遇战,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实际情况是,陈赓根据从卧底传来的情报,精心策划了这场伏击战。为什么很多参战的16团指挥员在回忆中都没有提及这一情报呢?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情报的来源和内容都高度机密,参战部队不知道情报的具体情况也非常正常。陈赓的儿子陈知建在回忆此战时,特意提到正是依靠从临汾传来的情报,太岳军区才做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那这份重要情报究竟是如何传递到陈赓手中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赓担任了386旅的旅长,后来又兼任了太岳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在山西敌后开展抗战。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赓就已经担任了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对于情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他有着深刻的认识。为了及时了解敌情并做出精确部署,他派遣了多名卧底深入日军在山西各地的据点。其中,最成功的卧底便是陈涛。
陈涛,原是北京人,曾在南开读书时就投身革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受命前往晋绥军工作,但随着部队战败,他被日军收编,并驻扎在临汾,协助日军维持治安。通过地下交通员,陈涛向陈赓汇报并请求归队,但陈赓并未让他回到抗日阵营,而是命令他继续潜伏在临汾,开展情报工作。陈涛不仅能文能武,很快就在日军内部获得了重用,甚至被晋升为伪军营长。
为了进一步获得日军的信任,陈赓特意安排陈涛传递一些虚假情报给日军。几次,日军依据陈涛提供的情报几乎抓住了八路军的主力,这让日军对陈涛的信任越来越深,最终他被提拔为伪军司令。作为伪军司令,陈涛有了不少特权,他可以自由出入临汾日军第41师团的参谋部和经理部,这使得他的情报工作更加顺畅。
然而,随着职位的提升,陈涛也逐渐感到了内心的压力。当时伪军内部有不少不堪的陋习,陈涛为了避免引起怀疑,只能装作顺从,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更为重要的是,每次日军出征时,都会让他带领伪军参与掠夺民众的物资。当地百姓本已生计艰难,而陈涛不得不与日军一起迫害他们,这让他每次都十分纠结与煎熬。
由于陈涛的卧底身份被高度保密,当地游击队并不知情,反而将他当作真正的伪军司令,多次企图刺杀他。身处这种两难境地,陈涛决定通过地下交通员向陈赓请求,把自己的队伍转移到根据地去。但陈赓明确拒绝了他的请求,强调情报工作对抗日战争的重要性远超几百个伪军的反叛作用。陈赓还特别叮嘱他,继续利用自己的职务逐步上升,继续为抗战事业提供情报。
为了保护陈涛的安全,陈赓命令各地游击队在行动前必须报备并批准,确保不会误伤陈涛。得到了这些保障后,陈涛更加专心于情报工作,并在背后暗中提供了许多关键性的信息,包括为根据地采购药品并安全送达。1943年秋,冈村宁次针对太岳军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攻行动,他采用了“铁滚式三层阵地战法”,将兵力分成三线进行围攻,意图将八路军一网打尽。
不同于以往的扫荡,这次冈村宁次的战法十分残酷,如果应对不当,太岳根据地可能会陷落。幸亏陈涛成功获得了冈村宁次战术部署的情报,并迅速将其送到太岳军区。陈赓根据这些情报,做出了精准的战斗部署,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围攻计划。与此同时,陈涛还获得了关于华北日军战地观摩团将要前往前线参观的情报,他立刻将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了陈赓,这也为韩略村伏击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开国少将李懋之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专门提到,这份情报是在1943年10月17日的深夜由太岳军区情报科科长刘桂衡收到的。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陈涛传递了大量宝贵的情报,这些情报对386旅的多次胜利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后,陈涛转职于武汉工作,直至2008年去世,享年89岁。他的英雄事迹,至今仍在许多人心中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