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时拾史事独家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高成儿
提到兵马俑,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几乎家喻户晓。西安的许多餐馆、宾馆等场所,常摆放兵马俑的复制品以吸引顾客。实际上,兵马俑在古代是一种陪葬用的器物,是殉葬制度发展的产物。夏商周时代,权贵们往往采用奴隶殉葬,手段极为残酷。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渐渐意识到,与其活活杀死奴隶陪伴死者,不如让他们活着劳作,创造更多价值。于是,便出现了以其他物品代替活人殉葬的做法。起初,用草人代替,随着时间推移,发现草人易腐烂,便改用泥土、金属、木头等材料制作成人形。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兵马俑艺术的巅峰之作,但兵马俑并非秦代独有。西汉初期,也延续了秦朝的传统,在汉景帝的阳陵中曾出土过一定数量的兵马俑。如果先游览过秦始皇陵,再去阳陵参观,内心往往会感到强烈的反差。秦俑接近真人大小,细节精细,而汉俑却只有几十厘米高,大小更像玩具,而且多数赤裸无衣,完全失去了大汉军队的威严。实际上,汉俑最初是穿着衣服,手持兵器的,但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丝织品和铜铁制品均已腐朽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小人,赤裸裸地站在游客面前,令人不禁心生凄凉。
在徐州市区狮子山脚下,也曾出土兵马俑,个头不大,约五十厘米左右。考古人员仔细研究后发现,俑坑底部凹凸不平,制作相当粗糙。更奇怪的是,一号坑中央竟然嵌有一块大石头,极为突兀。按理说,坑底应当平整,以便整齐摆放俑体。兵马俑本身也存在问题,排列杂乱无章,兵种配置比例严重失调。正常情况下,兵马俑作为墓主的守护者,应该面对外敌,保护墓穴安全。狮子山汉墓里的绝大多数兵马俑面朝西方,这是符合守护原则的,但却混杂着面朝北、南、甚至东方的俑,显得极不严谨。这让人不禁怀疑,这些俑究竟是在守护墓主,还是在监视什么?
五号坑内,只见几只陶马已经组装完成,但更多的马身零件则堆放杂乱无序,如马耳朵、马腿散落一旁。给人的感觉是,这支兵马俑军阵尚未完成,整个工程或许进行了七八成,然而突然因为某种突发事件,工程被迫仓促终止,匆忙收工。整个过程显得手忙脚乱,时间极为紧迫,急得几乎失控。
在汉代,使用如此状况的兵马俑陪葬,实属对墓主人的不敬。尤其是那些断肢残体的陶马,根本无法起到守护作用。正常情况下,即使墓主人突然暴亡,工匠也绝不可能连兵马俑的排列方位都弄错,更不会把未完成的俑随意摆入陪葬坑。这是极其严重的过失,谁敢冒这个风险?由此可以推测,两千多年前,狮子山脚下肯定发生了震惊一时的重大事件,使得墓主亲属在极度紧急的情况下,不顾规矩,匆忙将墓主下葬,并迅速填埋墓道与陪葬坑,至于工程完工与否、礼法是否遵守,统统抛诸脑后。
兵马俑坑的东侧,就是他们墓主的陵墓。西汉时期,能享有如此规格墓葬者,在徐州唯有楚王。与兵马俑坑同样草率的,是主墓本身。首先,墓道未完工,前段遗留许多石块,当年为了迅速将棺椁安置,只能在上方铺盖夯土,夯土厚薄不一,表面凹凸不平。入墓后,部分侧室仅开凿一米多深便停工,毫无实用价值;少数房间地面平整,但大部分依然粗糙简陋。
古人信奉“事死如生”,死后生活延续于阴间,陵墓应仿照生前住所,为墓主提供舒适的环境。在狮子山汉墓中,可见厨房、钱库、生活用品贮藏室等,但却没有厕所和盥洗室,而这些设施在其他汉墓中是必备的。没有厕所和洗漱处,死者的“生活需求”如何解决?难道要在厨房或客厅随地大小便?这显然违背常理,犹如现代买房子却无卫生间可用,实属荒唐。种种迹象显示,治丧者已无暇顾及细节,只能“赶紧埋了,算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墓主下葬时到底发生了何等惊心动魄的事件?破解谜题的关键在于确认墓主身份。他究竟是哪位西汉时期的楚王?通过出土的印章来看,墓中有东海郡和薛郡的官印,表明下葬时这两地仍归楚国管辖。历史记载,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收回了两郡归中央管理,因此,墓主下葬时间必晚于此事。出土的十几万枚铜钱品种繁多,包括战国半两、秦半两、汉初三铢半两、吕后八铢半两、榆荚半两、四铢半两等,但没有五铢钱。四铢半两始于汉文帝初期推行,可推断下葬时间不早于此。
由此范围缩小,只有两位楚王符合时间线: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和第三代楚王刘戊。刘郢客曾在中央任宗正,因父亲刘交去世、太子刘辟非早亡,汉文帝命他回楚继位。但其统治仅四年便去世,之后其子刘戊继任。刘戊声名狼藉,班固《汉书》评价他“淫暴荒淫”。在汉景帝时期,薄太后去世,国家哀悼时,他仍沉溺酒色,丝毫不顾丧礼。诸侯王权力日盛,威胁中央统治,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推行削藩。刘戊的恶行为中央提供了削藩的正当理由。
刘戊对削藩大为不满,拒绝接受土地归中央管辖,号称“国土根本”,誓死反抗。吴王刘濞亦不满,遂与刘戊合谋发动七国之乱。两人联合进攻梁国,欲直捣中原,擒获刘启。但叛乱很快受挫,一方面梁王坚守,另一方面太尉周亚夫焚毁粮草,导致叛军粮尽士散,最终大败。三个月内,叛乱被平息。刘戊认罪自杀,以保家人。
相较之下,汉景帝对吴、楚两国的处置不同。吴王刘濞兵败后携壮士千余人逃亡东越,意图东山再起。朝廷视其为死不悔改的叛逆,直接废除吴国。楚王刘戊兵败自尽,认罪态度良好,且作战多由吴王指挥,他只是从犯。加之其祖父楚元王刘交为文帝所尊敬,功绩卓著,汉景帝决定保留楚国,由刘戊三叔刘礼继任,奉元王后。
刘戊自杀后,家属需处理丧事。诸侯王新任即修建陵墓,刘戊陵墓已建二十余年,初具规模。但作为谋反失败者,其葬礼规格必然大打折扣。家属在朝廷处分下达前,急忙将刘戊安葬于狮子山,越快越好,确保死者“入土为安”,争取楚国不被废。至于兵马俑肢体残缺、侧室不平、墓道未完等问题,均置之度外,只求速葬速封,待朝廷文件送达后再作应对。如此,便可借此向中央示意,楚国依旧存在,新王即刘礼,朝廷难以强行挖开陵墓,给刘交后代留些面子。
从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来看,盗墓贼曾光顾过,玉衣已被拆散,金线熔化成金元宝等物。东海郡与薛郡官印虽被削夺,但仍存于墓中贮藏室,显现家属试图在阴间为墓主继续治理这两地,弥补阳间失落。
这座漏洞百出、未完工的陵墓,不可能属于正常去世的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刘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