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县的迤萨地区,历史悠久的清朝乾隆时期,曾涌现出一位四品武官,名为马占元。一个人的晋升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封赏的荣光……
——题记
迤萨在当地的彝语中意指“干旱缺水之地”,如今已成为红河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这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变迁。
在明代,迤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彝族村落,当时居住于此的多为仆拉人(彝族的一支),他们是这个地区最早的土著民族。然而,到了清代中期,随着汉人发现了这里蕴藏的铜矿资源,许多来自内地的汉人纷纷前来“淘金”。经过70余年的开采,铜矿资源逐渐枯竭,矿业的兴衰带动了迤萨的变化。在铜矿鼎盛时期,迤萨逐渐发展成了红河南岸一座美丽的山城,商贸活动和文化氛围日趋繁荣,成为了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
1986年,红河县首次编纂县志时,在迤萨安邦村马礼成家中的土洞内意外发现了四道破旧的清代圣旨。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揭示出,在清朝乾隆年间,安邦村曾有位名叫马占元的武官。马占元从小聪明伶俐,身强体壮,自幼便习武,最终在清乾隆已亥年(1779)时中举,成为武举人。随着他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他一生中多次因战功被清王朝赐封,并荣获“武魁”的金匾,挂于安邦村马宅的大门前。此外,他还受到了石鼓、石标旗和拴马桩等的赠予,显得格外威武。
马占元的升迁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给整个家庭带来了荣耀。他一共接受了四道圣旨,诰封了他的父母、祖父母及兄弟姐妹等家族成员。
第一道圣旨:乾隆五十五年(1790)正月初一,敕封云南广南营把总(正七品武官)马占元的父亲为“武信其骑慰”,其母则被封为儒人(七品)。这道圣旨用精致的乳白锦缎制成,尺寸为225厘米长、31厘米宽,开头的“奉于敕命”四字是以篆书书写,两侧装饰着双龙图案。正文则采用中、满两种文字对照书写,而落款及红色印章则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第二道圣旨:嘉庆四年(1799)四月初八,敕封马占元的祖父为“武略骑尉”,祖母则被称为安人(六品)。这一圣旨长204厘米、宽31厘米,正文则采用黑、黄、绿、蓝四种颜色书写,开头和尾部与第一道圣旨相同。
第三道圣旨:同样在嘉庆四年(1799)四月初八,马占元之父被敕封为“武略骑尉”,而母亲则被称为安人。这道圣旨长225厘米、宽31厘米,依然采用乳白锦缎制成。
第四道圣旨: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初一,马占元被晋升为云南抚标左守备,并被授予曲寻中军部都司(正四品武官)的职位,同时他的哥哥被敕封为“武德骑慰”(正五品武官),嫂子则被称为宜人(五品)。这道圣旨长245厘米、宽31厘米,由灰、红、黄、白四种颜色的锦帛编织而成,且在正文中使用了对照的汉、满文书写。
在这些圣旨中,马占元是马礼成家族的第六代祖公。马占元的祖父和祖辈三代均被封为武官,这在边疆地区实属罕见。在红河县的历史中,这一特殊的家族传承至今仅被发现有如此一例。上述四道清代圣旨的出土,不仅证明了我们县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对云南影响颇大的人物,同时也为研究云南的军事史和历代官职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红河县委政府已将这一重要史料收录在《红河县志》和《话说红河(红河卷)》等书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