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的治国理政和雄壮武功,成就非凡,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古人有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同时还有另一句“人要失手,马有失蹄”。秦始皇在临终之际做出的四个错误判断,成为了他所创建的大秦帝国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
那么,秦始皇临终前究竟作出了哪四个重大错误的判断呢?
首先,他严重低估了自己生命的脆弱性。秦始皇从未料到,自己会在仅仅49岁的年纪就突然离世,并且竟是在东巡途中,毫无预兆。这一切的发展让人感到无比震惊。整个秦朝的统治都建立在他巨大的威望和个人魅力之上。随着他的去世,朝中官员包括文武百官失去了巨大的威慑力,而外部的蛮族和动荡不安的百姓更是无从约束。他原本还有许多未完成的计划,包括立太子、选定接班人、指派辅政大臣等。他的雄图壮志与开疆拓土的目标也都未能实现。而他去世后,这些未竟之业化为泡影。
其次,秦始皇错误地判断了人性的本质。他一度认为,不论生死,自己的臣子都会对大秦保持忠诚。他期待子女们能和睦相处,兄弟间相互扶持。然而,他对人性中潜藏的野心和险恶的估计严重不足。在他死后,赵高与李斯私通,篡改遗诏,趁机立胡亥为帝,随后又杀害了蒙恬和扶苏,以此独揽大权。胡亥为了个人权力,残忍地屠杀了所有兄弟姐妹,结束了皇室的团结,最终却也难逃被赵高所杀的命运。此时大秦的朝政已然陷入混乱,民心动荡,起义如潮,即使攻占了咸阳的起义军已经势如破竹,驻守长城的三十万大军却未能得到有效指挥,几乎无异于旁观。
第三点,秦始皇对两位儿子的才能与潜力存在严重误判。在众多子女中,扶苏和胡亥本是被着重培养的对象。扶苏被送往赵高之处接受政务的教导,而胡亥则在军事上由蒙恬亲自指教。倘若他们其中一位能够展现出雄才大略,那么大秦帝国或许不至于今日这般危急。但事与愿违,两位儿子不仅能力不足,还彼此争斗,最终联手加速了大秦的灭亡。
最后,秦始皇对于国内外敌我的敌对力量具有错误的评估。他一度认为,大秦最大的威胁来自外部蛮夷,尤其是匈奴和百越,而国内的六国残余势力几乎无足挂齿。因此,他将主力部署在边疆,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驻守长城,同时又命赵佗带领五十万大军进攻百越。谁知在六国残余势力及各地起义军中,竟然涌现出如项羽、刘邦、彭越、龙且等实力派人物,致使秦军接连失利,最终走向灭亡。
如果秦始皇在临终之前没有作出这四个错误判断,早早设立太子与继承人,并且胡亥与扶苏能够彰显出应有的才能,再加上将重兵驻守在咸阳周边,或许他不会那么早离世,大秦帝国的命运也会大有不同。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