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迪丽瓦拉
2025-09-20 02:33:02
0

7月5日,俄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一项重要决议,明确指出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存在错误和政治偏见”,并指责这份报告是“苏联解体的起点”。言外之意就是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会议上用整整四小时,系统揭露并猛烈批判斯大林在位期间的“个人崇拜”与“极权统治”。那场讲话成为“去斯大林化”的起点,也引发了苏联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巨变。

如今,70年后的俄共决议,正是对那场“揭批”的正面回应。会议通过的文件中不仅否定了赫鲁晓夫的指责,还明确指出:“1956年的报告为历史虚无主义打开闸门,撕裂了国家认同的根基。”言下之意,赫鲁晓夫才是“历史错误的始作俑者”。

就在俄共通过决议的几个月前,伏尔加格勒机场正式改名为“斯大林格勒机场”。而推动这项更名的,并非某个历史学者,而是一个由老兵、退役军人、特别军事行动参与者组成的联名团体。他们认为,“斯大林格勒”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俄罗斯抵抗法西斯的精神图腾。

这个动作背后,其实是俄共二十多年铺垫的成果。早在1999年,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就在斯大林墓前高呼:“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领导人!”2021年,又在下诺夫哥罗德推动建设“斯大林纪念中心”。如今机场更名,只是整个“斯大林复归运动”中最亮眼的标志之一。

为什么斯大林这个曾经争议巨大的历史人物,今天又能被放回政治舞台?答案很简单:因为在许多俄罗斯人心中,他代表的是一种“强国意志”。

经济崛起、战胜纳粹、推进工业化、捍卫领土完整——无论过去的方式是否“粗暴”,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强盛。而今天,当俄罗斯面临经济制裁、北约围堵、地缘对抗加剧之时,民众对“强人领袖”的心理需求再度上升。在这种情绪基础上,斯大林就不再只是“铁血独裁者”,而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国家安全护盾”。

这也是为什么俄共在推动斯大林“正名”的同时,也在强调他在二战中的功绩、经济体系上的成就,而有意弱化其统治方式的争议。不是洗白,而是选择性提炼。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在当年是一种体制自我调整的尝试,但从苏共内部的演变到后来苏联的解体,这套改革路线在俄共看来,走向了“自我瓦解”。

此次俄共决议的措辞并不模糊,直接将赫鲁晓夫的路线与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挂钩,认为正是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导致了苏联精神体系的崩塌,也给了西方“入侵意识形态防线”的机会。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俄罗斯式历史观——对失败寻找内部责任人,而不是将矛头只指向外部。

在这个历史坐标系中,赫鲁晓夫成为“拆屋人”,而斯大林则被重新塑造成“奠基者”。这种二元对立的历史认知,本质上是在重塑俄罗斯社会对权力、秩序与国家强盛的集体认同。

我们不得不提普京的态度。普京并没有像俄共那样公开为斯大林彻底翻案,但他的行为却在为“斯大林再塑”创造了土壤。

他批准机场更名、鼓励教科书强化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形象、支持军工厂恢复“忘我劳动奖章”,这一切动作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斯大林可以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但不等于苏联体制的全面回归。普京的名言也一语中的:“斯大林是独裁者,但忽视他领导赢得战争的事实是愚蠢的。”

这既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权衡,也是在国内外压力下维持统一叙事的平衡点。他让斯大林“脱意识形态化”,变成一种可以广泛传播的“国家胜利符号”,但并未允许其再次成为体制设计的样本。

从2023年起,俄罗斯中小学历史教材中加入了新的内容:斯大林被形容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其主政期间的工业化进程、抵抗纳粹战役、科技跃进被重点强调。

此外,军事课程中“斯大林格勒战役”被列为必讲模块,并配有全景沉浸式教学设备。也就是说,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祖国强盛源自英雄时代”,而这段英雄时代的核心人物,正是斯大林。

这说明,“斯大林正名”不再只是一场政党决议,而已转向一场深层次的国家叙事重构。它通过教育、文化、公共符号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年轻一代。

俄共也紧紧抓住这一点,启动“年轻化—专业化”战略,将斯大林形象与“新时代英雄”捆绑,试图让青年一代以此为骄傲。这种政治操作,绝不仅仅是“怀旧”,而是主动塑造未来的国民认同。

斯大林“翻案”,本质不是简单的过去对错之争,而是俄罗斯在当下国家压力中对“自身定位”的再思考。

在西方舆论眼中,这是一种历史修正主义,是对独裁与压迫的“美化”。但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这是一次集体自尊心的修复,是在经济困境、战争阴影、外交孤立中对“国家强盛记忆”的重新依赖。在当下,美西方有意淡化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大搞历史虚无主义,这本身就是对舆论话语权的争夺,俄共为斯大林翻案,本质上就是俄罗斯宣扬二战正确史观,重塑价值观,强化俄罗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耗... 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一直被视作接班人,在蒋介石逃往台湾后,蒋介石试图建立一个蒋家王朝,希望把权力继续传...
原创 韩... 朝鲜战争打到1950年夏天,形势看起来对朝鲜人民军很有利,他们从6月25日开战后一路南推,把联合国军...
原创 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家好,我是历史创作者青史回声,今天带大家认识三国时期最后一位汉家将军...
原创 曹...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深受百姓喜爱,成为许多人用来激励自己的座右铭。然而,现...
原创 老... 一组从1924-1970苏联少先队老照片。是否勾起你美好的少年时代的回忆?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少...
原创 同...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最缺的便是能定计安邦的军师。直到徐庶投奔,才算真正有了 “...
原创 明...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些皇帝励精图治,也有些皇帝昏庸享乐。在这些皇帝中,最让老朱家蒙羞的皇帝并不...
原创 多... 提到多尔衮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了解清朝历史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兄弟。他...
原创 比...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中记载:“和珅掌权多年,善于察言观色,时刻揣摩高宗的心思,因此能够巧妙地利用皇...
原创 常... 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闪电河畔,坐落着一座古城遗址。这座古城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意义非凡。...
原创 朱... 小舅子做的这一选择,确实是非常明智的。虽然高官厚禄常常让人心生向往,但比起权力和财富,自己的生命和安...
原创 曾... 众所周知,在古代,文官中最重要的职位就是宰相,能够坐上宰相之位,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今天要讲的...
原创 古...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母系氏族时期,河南商丘一带有一位名叫简狄的女子。有一天,她在河边洗澡时,吃了一...
原创 吉... 我国有几个“省市同头”的省,省名首字和省会首字相同。比如广东省广州市、贵州省贵阳市、福建省福州市、海...
原创 孙... 古籍里的历史 清军 提到明末的农民军,大家的印象通常是他们充满破坏性,像是农民军焚烧凤阳,李自...
镜观·回响|巴风蜀韵承古脉 千... 巴山蜀水,天府之国 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孕育了璀璨的古蜀文明 在历史长河中 与中原文明不断交...
原创 中... 孙立人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二级上将,曾在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时担任第38师的师长。孙立人的战绩非常显赫,在...
原创 我... 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古老文明。我们每一个朝代都有详尽的史书记载...
原创 明... 朱元璋出生在贫困家庭,日常生活中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读书了。按理来说,他本应与做官无缘,但最终他却...
原创 隋...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各地区划划分为若干军事区域,设总管负责该地区军事,平时备边防患,战时奉命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