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关中大肆分封诸侯,其中将军共敖被封为临江王,统辖南郡、黔中郡和长沙郡,定都江陵(今湖北荆州),这片封地大致包括了今天的湖南和湖北地区。
然而,在垓下之战前,刘邦做出了重要的调整,改立了项羽原本立的九江王英布为淮南王,并将九江国与衡山国合并为淮南国。英布的岳父——衡山王吴芮则被迁封为长沙王,统领长沙郡与黔中郡。与此同时,刘邦还拆分了项羽原本所立的临江国,将南郡划归汉国,而其他两郡则划归长沙国,形成了新的行政区划。
此次调整使得九江王英布的统辖区域由两个郡扩展至三个,而衡山王吴芮的封地从原本的一个郡扩展到两个。临江国则被彻底从地图上抹去。垓下之战后,其他曾经臣服于西楚的诸侯国纷纷投降,唯独临江国未有变化。临江国辖下的三郡分别位于长江两岸,南郡位于长江北岸,黔中和长沙郡则位于南岸,因而被称为“临江国”。
临江王共敖在一年前去世,由其子共尉继位。共尉一脉源远流长,属于古老的姜姓共工氏,也与子姓、姬姓、芈姓等多个家族有着深厚渊源。早在战国时期,楚国武王芈通曾将其家族封为王子,赋予共邑这个封地。共尉便来自这支芈姓共氏,也因此拥有楚国宗亲的背景。
在垓下之战后,共尉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于是派遣使者前往汉国,希望能够得到赵王张敖或燕王臧荼这样的尊贵地位。共尉希望保留自己的封地,同时名义上承认刘邦为天下共主。然而,随着项羽的死去,临江国失去了最后的谈判筹码,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决定亲自征讨临江国,任命太尉卢绾为主将,将军刘贾为副将,带领大军南下九江郡集结,准备出兵攻打临江国。卢绾的大军从定陶出发,随着刘邦即位天子,并推举韩信为楚王,卢绾的护驾任务也顺利完成。卢绾与刘贾的部队,最初是赵国从韩信手中接收的两万赵兵,经过多次激战,最终兵力增长至四万余人,成为卢绾的嫡系人马。
卢绾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灭掉临江国,更有着更深的战略意图。垓下之战前,卢绾曾与英布急速北上,协同围堵项羽,而在九江郡的新降的周殷则是负责守备。此时,卢绾计划帮助英布稳固权力,并削弱周殷的兵权。此外,衡山王吴芮虽然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但刘邦仍然遥封他为长沙王,希望他带领军队前来九江郡,协助英布稳定局势,并最终一同参与进攻临江国。
综上所述,卢绾南征九江郡并西进临江国的行动,除了消灭临江国外,实际上也是为了削弱周殷的权力,进一步巩固对英布与吴芮的控制。
尽管衡山王吴芮年事已高,但其子吴臣率军赶到九江郡的六城,与卢绾和英布会合。与此同时,周殷在失去项羽作为靠山后,深知自己即将失去兵权,最终不得不退让至舒城,割让了大部分领土。卢绾并没有彻底逼迫周殷,而是任命周殷为淮南国大司马,辅佐英布,这一安排也有意让英布与周殷相互制衡。
到了五月,汉国的太尉卢绾、将军刘贾、淮南王英布以及长沙国的世子吴臣,共同率领七万余将士,从九江郡出发,开始西征临江国。
临江国的将军黄极忠,本是南方盗贼的头目,曾在共敖的命令下西征南郡。黄极忠原本是临江国的重要人物,但在汉军到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带领手下部队归顺汉国,并协助汉军攻打江陵。黄极忠最终被刘邦封为邔侯,食邑1000户,作为投降后的回报。
至七月,汉军攻破了江陵城,并俘虏了临江王共尉。卢绾将共尉押送至洛阳,刘邦下令将其斩首示众,彻底消除了临江国的威胁。
在临江国被彻底灭亡之后,南郡归汉国刘邦所有,而长沙郡和黔中郡则划归长沙王吴芮。此时,汉国太尉卢绾的战功已堪与楚王韩信相媲美,而将军刘贾也被认为与曹参、周勃等人不相上下。
这场战役不仅是汉国在楚汉战争中的重要胜利,也标志着临江国的彻底灭亡,进一步巩固了刘邦对南方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