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月的一天,蒋介石正在庐山与几位亲信讨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陕北的“围剿”行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人知的枭雄之一,蒋介石一直秉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然而,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尽管蒋介石曾有机会彻底消灭红军,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在湘江大败后,红军没有被困死在彝民区,也没有在大渡河一带重蹈石达开的覆辙。相反,他们一路克服重重困难,突破雪山,越过草地,最终顺利抵达了陕北。更出人意料的是,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迫同意了红军提出的“共同抗日”主张,这一转变让他不得不在面对红军时,做出更多妥协。
庐山会议时,蒋介石刚刚从西安事变的困境中走出,他的气色恢复了不少。会议期间,气氛逐渐轻松起来,川军将领刘建绪突然提了一个敏感问题,打破了沉默:“委员长,您觉得在我们党国之中,有谁能够取代您的位置?”蒋介石平时在下属面前一向严肃,刘建绪虽然是“杂牌军”的一员,但凭着忠诚,他始终得到蒋介石的信任。两人曾一起在湘西作战,也参加了江西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特别是在湘江一战,蒋介石的军队给予了红军极大的打击。
蒋介石沉思片刻,回应道:“这个世界上,能取代我的人,只有两位。一个,我已经亲手除掉了。”刘建绪等人闻言一愣,蒋介石接着说道:“而另一个,你们还没有帮我解决。”
蒋介石口中的两人,究竟是谁呢?从蒋介石的话语中,刘建绪等人立刻联想到了蒋介石曾经的最大竞争对手——邓演达。邓演达不仅是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他心目中的接班人之一,曾是蒋介石最为忌惮的对手。
邓演达比蒋介石小9岁,1895年生于广东惠州。14岁时,他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堂,并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年仅16岁的邓演达随粤军南征北战,后升入保定军校。邓演达的同学中,不乏后来北伐中的名将,如黄琪翔、叶挺等,也有后来参与“皖南事变”的顾祝同等军界要员。
邓演达不仅在军中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在与蒋介石共同参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过程中,和廖仲恺一道,成为了黄埔军校筹备组的重要人物。与蒋介石不同的是,邓演达的政治理念较为左倾,他主张联共,支持农民和工人阶级,而蒋介石则更多关注军事和实用主义。
然而,在中山先生去世后,黄埔军校的领导层分裂。1925年8月,在中山先生去世仅五个月后,左派领袖廖仲恺因坚持联共的政策,被右派势力刺杀,这让蒋介石和邓演达的关系进一步紧张。蒋介石开始通过“中山舰事件”等手段排除异己,导致了邓演达与他的关系破裂,并被调往潮州分校。
北伐战争期间,尽管邓演达仍任职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但蒋介石逐渐掌握了更大权力,他不顾左派人士的强烈建议,迁都南京,这一举动让邓演达与他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邓演达最终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并与宋庆龄、润之等人联合通电讨蒋。之后,他前往苏联,与陈友仁等人共同创建了一个新党,与蒋介石的南京政权展开了对抗。
1930年,邓演达秘密回国,并联合谭平山等人继续与蒋介石对抗。随着邓演达提出一系列激进的政治主张,他在国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蒋介石眼中的头号心腹大患。蒋介石千方百计追捕邓演达,最终于1931年11月29日在南京将其秘密杀害,年仅36岁。邓演达,这位曾被中山先生视为“兄长”的青年将领,就此落下了悲剧的结局。
然而,即便除掉了邓演达,蒋介石的心病并未完全消除。无论是湖南的何健,还是广东的陈济棠,乃至桂系的白崇禧、川军的刘建绪,以及东北军和西北军,他们都无法真正挑战蒋介石的统治。唯一能让蒋介石无法释怀的人,便是他昔日的好友——“润之”。
润之,蒋介石心目中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对手。年轻时,蒋介石沉迷于上海的黑帮与夜生活,身世也相对复杂,曾自豪于与黄金荣的关系。而润之则与蒋介石截然相反,青年时代,他投身于学术和农村调研,坚信知识的力量。两人在革命初期,虽然同为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但风格迥异。
蒋介石通过创建黄埔军校,成功掌控了军队指挥权,并与苏军建立了联系。然而,润之则专注于党务工作,特别是在与朱德会师井冈山后,逐渐成为蒋介石最大的威胁。更让蒋介石惊讶的是,润之虽然从未受过军事训练,却在战场上屡屡取得佳绩,尤其在长征中,他带领红军突破重重阻碍,最终到达陕北,这让蒋介石不禁心生疑虑。
蒋介石在庐山的闲谈中,或许根本未曾预见,几个月后,润之将联合抗日的队伍再次整合,发展壮大。尽管蒋介石试图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压制润之,但他最终还是意识到,这个曾经看作对手的“文弱书生”,不仅拥有“枪杆子”,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民心。
抗战初期,蒋介石在庐山与白崇禧探讨《论持久战》时,白崇禧便注意到蒋介石案头的书籍上做了大量批注。这一细节让蒋介石显得非常注重细节,但也暴露出他内心的不安。抗战中,蒋介石因军事失利屡次发火,而他却从未深入反思,为什么红军从50万锐减到7万,却能在抗战中恢复,并且发展至百团大战的规模?
蒋介石一生坚信,背后有四大家族的支持,怎么会输给像润之这样的对手?但他始终未能理解,润之的真正优势不仅仅在于军权,而在于他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这一点,蒋介石未曾做到。
直到晚年,蒋介石被困在孤岛上,他终于明白,自己当初看作劲敌的邓演达与自己争夺的是军队指挥权,而润之与他争夺的,则是民心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