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德国远东舰队在大清帝国胶澳的驻军被赶走,并签订了为期99年的租借协议后,德国便开始了对这一片远东海湾地区的精心规划与布局。1900年6月14日,德国胶澳总督府发布了关于租借地区的详细文件——《拟定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详细章程》。这份文件将胶澳的租借地分为内外两个主要区域。内界是市区,被称为“青岛区”,包括青岛村、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笤滩、会前等九个小区。外界则是作为郊区和缓冲地带的区域,命名为“李村区”。
为达到更加系统的华欧分区建设,德国人对“青岛九区”进行进一步划分,设定了欧人区和华人区,具体界线是:从斐迭里街(今中山路)西起,北至后楼威街(今德县路),沿小北山岭经挂旗山(今信号山)直至凤台岭(即青岛山),再沿途各山岭界定,最终以会前村东侧海岸为止。这个分界线的设定,使得欧人区与华人区相互独立,德国人规定,欧人区内不得有华人居住。这一规划奠定了青岛作为现代化城市雏形的基础,也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建设远东最美的殖民地,德国人可谓尽心尽力。为了确保建筑和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他们从家乡招募了大量的移民生活和城市规划专家,不远万里来到这片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土地。面对陌生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以及文化背景,他们需要克服诸多困难。然而,相较于当时处于崩溃边缘的大清帝国,刚刚获得这片新土地的德国,似乎早已为自己规划好了未来。
事实上,早在德国占领青岛的第二年,德国胶澳总督府便开始着手考虑建设公墓的问题。在胶澳总督府编写的《胶澳发展备忘录》(1898年10月—1899年10月)中记载到:“如果要扩大城市建设规划,就需要迁移原来的墓地。新墓地位于俾斯麦山(即青岛山)南坡,面朝克拉拉湾(即汇泉湾),地势呈梯形,墓葬按两行安排,中央有一条宽阔的道路,最上方计划修建一座墓地教堂,预计明年开始动工。”
1901年,德国胶澳总督府依照这一规划,在青岛山南坡建立了欧洲人公墓。这片公墓的名字最初叫“欧人公墓”,它的建设一直持续到1904年左右。墓地的管理由胶澳总督府直接监督,墓葬事务由德国卫戍监理部掌管。按照当时的规定,公墓仅限于内界的外国人埋葬,而华人则需另作安排。起初,华人的义冢便设在此附近,后来逐渐迁至台东的利津路,甚至最终转移到湖岛,并被称为“湖岛子义地”。
根据《华人义地章程》,湖岛子义地由中华事宜辅政司督理,华人公会负责具体事务,而商务公局则是管理机关。每一具灵柩的安葬,必须详细记录死者信息,并每月提交给辅政司备案。到1910年8月,随着商务公局的撤销,华人义冢的管理工作转交给青岛的“同乡会馆”,最初由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轮流管理,后来逐渐由齐燕会馆接管,成为其独立经营的项目。
德国人以“严谨”和“精准”著称,他们在选定墓地时展现了非凡的眼光。公墓内,每座墓碑都有独特的设计,一些墓碑上镶嵌有死者的浮雕或照片,另一些则雕刻着十字架,所有的墓碑都使用大理石制作,有黑色和白色两种款式。公墓整体设计井然有序,环境优美,既有错落有致的布局,也融合了异国风情,甚至有些植物是专门从德国海运过来的,青岛本地从未见过这类植被。
然而,与公墓井然有序的景象相比,围墙外的景象则大不相同,那些当地的土坟显得随意而杂乱。即使在今天,公墓的美学和史学价值依然无法忽视。在1911年出版的《青岛(1898—1910)》旅行笔记中,英国旅行者F·帕默和M·克里格便有过描述:“从俾斯麦兵营出发,沿着山路走大约2公里,就到了万国公墓,那里安葬着包括叶世克总督、汉学家福柏以及克利斯特少校等著名人物……”
这些人物,无论在德国本土还是在青岛,都是不容小觑的重要人物。叶世克总督,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第二任最高军政领导者,他在任内以极强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著称,但最终因不良的卫生条件于1901年去世。福柏则是著名的德国汉学家和植物学家,他在青岛进行过详细的植物研究,也因其医学和文学贡献而留下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的统治发生了变化。1922年,北洋政府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重新收回青岛主权,并对德国殖民时期的遗存进行了调整。1923年12月15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修订了《欧洲人公墓埋葬章程》,规定任何在青岛的欧美外侨以及停泊船只上的外国死亡者,都可以在该公墓埋葬。到了1926年,改组后的胶澳商埠局对墓地进行修缮,增加了围墙和大门,将公墓改称为“胶澳商埠万国公墓”。这些修缮与改革,进一步使得这座墓园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了青岛历史的一部分。
尽管战争和政权更迭改变了公墓的管理方式,直到1938年,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时,万国公墓的管理仍由伪政府接管。此后,经过一系列变动,1949年青岛解放后,公墓的管理转交给了民政局,并于1953年停止接收新的埋葬申请。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万国公墓最终被拆除,改建为“百花苑”公园。如今,这片曾经的“万国公墓”已经变得鲜为人知,曾经埋葬的历史人物的遗骸也不知去向。虽然它的身影不再,然而,这片富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墓园,若得以保留,今天无疑会成为青岛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
当年那些在此安眠的外国先知与青岛的历史人物,可能早已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的遗物与墓地所留下的痕迹,仍然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文化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