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英雄豪杰层出不穷,纷争不断。但在初期,最为强大的势力无疑是汝南袁家。袁家可谓是雄图江山的奠基者,袁绍掌控河北,袁术掌控淮南,若这两位兄弟联合,几乎势不可挡。
袁绍的强大,在前面三篇文章中已经有过详细讨论:
袁绍上部:汝南袁氏的野望——揭示了袁绍如何策划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政变,旨在一举摧毁两大敌对势力。
袁绍中部:取冀州,空手套白狼的经典案例——分析了袁绍如何通过巧妙手段空手夺取冀州,取得了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袁绍下部: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了哪里?——剖析了袁绍在关键的官渡之战中为何落败,指出他并未真正投入决战,而是过于依赖他人。
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大家重新审视袁绍,不再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毕竟我们往往受限于历史的失败者标签,容易对其进行全盘否定。
至于袁术,他并非弱者。在东汉的战乱岁月中,袁术也曾有两次极为宝贵的机会,可以一举成为一方霸主。
袁术,字公路,来自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是袁逢的次子,袁基和袁绍的弟弟。实际上,袁家真正的权力掌握者应是袁逢的长子——袁基。袁基曾担任太仆一职,是当时的九卿之一,还被封为安国亭侯。
但在董卓入京掌握政权后,袁基未能像袁绍和袁术那样果断决策、趁机逃离洛阳,而是被董卓带至长安,最终惨遭杀害。此时,袁术显露了不同寻常的果敢——虽然袁家世代在朝廷内有着显赫的地位,但在地方上却难以立足。也正因此,后来袁家旧臣韩馥才敢对袁绍产生威胁。
年轻时的袁术,以侠气和豪放闻名,经常与公子哥们一起狩猎、游玩,形象颇具风流倜傥之气。但随着家族的期望和压力,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先是被举荐为孝廉,升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等职务。
这种转变,大概来自家族的压力。家族希望他能够为家族谋取更大的声势与利益。而“侠气”与袁术后来结识的流贼群体,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
在灵帝驾崩后,何进率先动手,剿除蹇硕和董家外戚,随后自己被宦官杀害。袁绍趁机策划政变,袁术也参与其中,与吴匡联手攻入皇宫,用刀砍破宫门,威胁宫中的宦官交出张让等人。最终,十常侍被迫挟持皇帝逃出宫门。
从“刀砍宫门”的事件可以看出,袁绍和袁术兄弟已然不再视皇帝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宫殿为何物?皇帝、太后未曾下旨,他们却敢直接闯入?这足以看出袁家已然志在天下。
然而,董卓如黄雀一般,悄然捡走了袁家的胜利果实。
董卓入洛阳后,不仅废除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献帝,还欲拉拢袁术,封其为后将军。袁术显然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心生警觉,遂逃往南阳。
到达南阳后,袁术单枪匹马地与刘表、孙坚展开博弈,成功当上南阳太守,并得到东汉末年最强战力——孙坚的支持。孙坚帮助袁术攻破了董卓手下的大将胡轸和吕布,一路打进洛阳。董卓因此迁都长安,避开孙坚的锋芒。
此时,天下形势对袁家十分有利,袁绍已然控制冀州,而袁术也占据着豫州,手下有孙坚这样的猛将。若两兄弟联手,几乎无人可敌。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出乎所有人意料。袁绍与袁术,兄弟情深的关系渐行渐远。
为何会如此?
1. 袁术作为司空袁逢的嫡次子,而袁绍则是母亲为婢,袁绍早年在家中地位低下,袁术心中对袁绍一直有些看不起。
2. 袁绍做事心思诡计多端,在孙坚与董卓的血战中,他曾以周昕为豫州刺史,试图夺取孙坚的地盘,但结果被袁术击退,激起了袁术的愤怒。
两人关系已然名存实亡,真正的导火索来自袁绍的一次提议:袁绍欲立刘虞为帝,期望得到袁术的支持。袁术心中早已不再怀有对汉朝的忠诚,认为汉室已经衰微,因此拒绝了这一提议。
袁术以公义为名,婉拒了袁绍的建议,两人因此结下了深仇。
从此,袁术结盟公孙瓒、陶谦,与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霸。面对袁绍阵营的支持者,袁术愤怒地写道:“这些竖子不跟随我,却反而跟随我家的奴仆吗?”他甚至还写信给公孙瓒,质疑袁绍是否真是袁家之人。
袁绍得知后大怒,两人彻底决裂。
接下来,袁术将攻击目标锁定了刘表。
刘表刚入荆州时并不强大,控制的只是南郡。若袁术能迅速攻下荆州,并继续向江东发展,整个南方都会落入他的掌控之中。然而,孙坚在襄阳一战中意外阵亡,导致袁术错失了最佳机会。
孙坚死后,袁术势力开始急剧下降,刘表不仅守住襄阳,还将袁术赶出了南阳。袁术被迫撤退,将重心转向豫州,并北上与曹操决战。
这次北上,袁术背负着巨大的赌注。他联合了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还得到了黑山贼与匈奴等部队的支持。然而,已经整编了青州黄巾精锐的曹操,战力不可小觑。袁术在匡亭一战中大败,拼死突围,最终被逼至扬州。
然而,命运再度捉弄了他。原本任命的九江太守陈瑀拒绝让袁术进入城中,袁术只得退守阴陵。最终,他开始自领扬州牧,准备再次挑战江东。
此时,远在长安的李傕等人也认可了袁术的实力,欲与他结盟,于是授予他左将军职务,并封阳翟侯。袁术以淮南为根基,开始谋夺江东。
就在此时,孙坚之子孙策找到了袁术,向其请求兵力支援。没想到,这位当时尚不显赫的孙策,最终会将袁术一生的奋斗成果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