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季,红军的三大主力军队在长征的伟大旅程中终于汇聚,标志着长征的圆满结束。随着长征的告一段落,中央军委根据局势变化,决定以红四方面军为基础成立西路军,旨在进一步推动革命目标的实现。西路军成立后,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展开激烈战斗。然而,由于对敌情未能作出准确评估,加之内部诸多因素,西路军在作战中遭遇了惨痛的挫折,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对此,中央领导层对西路军的状况表示高度关注。为增强对西路军的支持,1937年2月27日,援西军正式成立,成为了对抗敌人的新力量。援西军下辖五支部队,涵盖红四军、红二十八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二军与骑兵第一团,他们迅速整装待发,并于3月5日从崇信、淳化等地出击,目的地直指平凉等地区,全力支援西路军。然而遗憾的是,西路军在此时已遭遇最终的失败,援西军只能遵循上级的指令,展开对失散西路军士兵的收容和接应。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援西军进行了重组,重新编入八路军129师。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导下,援西军的队伍开始了投入抗击外敌、捍卫国家利益的血战。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援西军的四位主要军长与政委分别是谁?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获得了怎样的军衔?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红四军。红四军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坚实力量,不仅在组织上展现出极强的作战能力,更是工农革命队伍的先锋。1931年,红四方面军的组建正是建立在红四军的基础之上。在支援西路军的过程中,红四军的军长是陈再道,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更长期担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成为了正大军区的重点干部。
当时,担任红四军政委的是王宏坤,他是开国大将王树声的弟弟。王宏坤在新中国成立后同样被授予上将军衔,并在海军领域长期任职,曾任海军副司令员等关键职务。然而,王宏坤在“十年浩劫”期间确实曾犯下错误,参与了一些不当的海军夺权行动,
接下来,我们来看红二十八军。这支红二十八军与早期发源于鄂豫皖根据地的部队有所不同,它是于1935年底由陕北红军建设而成,革命热血激荡。刘志丹是第一任军长,而宋时轮则担任政委。在刘志丹牺牲后,宋时轮接任军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的上将之一。
红三十一军同样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主力之一。长征结束后,红三十一军留守河东,并未参与西路军的行动。王树声曾在长征期间担任军长,但当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合流时,因健康原因,萧克接过军长的重任。在新中国成立后,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的上将之首。红三十一军的政委最初是周纯全,到了1937年年初,郭述申接任了政委之位。新中国建立后,郭述申选择离开部队,因此没有参与到授衔的仪式中。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红三十二军。红三十二军的前身是红九军团,归属于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在长征期间,红九军团多次承担起掩护主力队伍的重大使命,比如在遵义会议期间,就因其负责掩护工作而未能出席会议。在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红九军团被重组为红三十二军,罗炳辉担任军长,何长工出任政委。
此后,红三十二军被编入左路军,小心翼翼地跟随张国焘向南推进。尽管在南下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挫折,红三十二军最终重新北上,并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的成功会师。到了1946年,罗炳辉因病去世,而何长工后来也选择离开部队,因此未能出席1955年的授衔仪式。
上一篇: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脂肪工厂”
下一篇:云贵会馆为何“看上去没有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