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总会被其中那几句充满感慨的词句吸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词歌颂的是刘裕,他率军北伐、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壮丽事迹。作为刘宋政权的开创者,刘裕被誉为“南朝第一帝”,这一称号的确配得上他的伟大成就。
刘裕出生在东晋的晋陵郡丹徒县(今江苏镇江),来自一个并不显赫的士族家庭。祖父刘混为了躲避战乱,从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迁至丹徒,做了一个小县令,生活尚算安稳。刘裕的父亲刘翘虽然是士族出身,但家境逐渐衰败。刘裕刚出生时,母亲就因病去世,家中无法支付乳母的费用,刘父一度想要遗弃他。幸好亲戚帮助喂养,才让刘裕得以活下来。然而,命运并未善待刘裕,父亲也很早去世,刘裕从小便开始尝试各种工作,经历了艰难的生活,但这些苦难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东晋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士族腐化、朝廷昏庸、权臣把持大权,国家已经内外交困,百姓疾苦。随着武将叛乱和农民起义的爆发,东晋朝廷急需大量士兵平乱。在这种时刻,刘裕决定参军入伍,他投身于刘牢之的麾下,成为一名普通的参军。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孙恩在会稽起义,迅速集结了大批义军,威胁到东晋的统治。晋安帝迅速命令刘牢之等将领前去镇压。刘裕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勇猛作战,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获得了桓玄等人的青睐。正因如此,桓玄在残酷打压北府军将领时,并未对刘裕加以迫害,反而愿意吸纳他,待时而动,寻找机会为北府军复仇。
桓玄一直看重刘裕的能力,经常在妻子面前提到他是未来平定中原的关键人物。然而,桓玄雄心勃勃,在元兴二年(403年)十月,桓玄发动政变,逼宫篡位,夺取了东晋的帝位。刘裕看到机会来了,便以打猎为名,联合北府军旧部,恢复晋室的旗帜,趁机起义,勤王。由于桓玄的暴政和失民心,刘裕的起义得到了广泛响应,最终桓玄被迫退守建康,余部很快被消灭。因刘裕的卓越贡献,他被推举为掌管朝政的重臣,从一个寒门子弟变成了国家的主宰。此时,东晋朝廷焕然一新,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自刘裕掌权以来,他始终以身作则,严格整顿官员,反对奢靡之风,尤其是士族的腐化风气,凭借其早年贫困生活的经验,他深知如何消除不正之风。刘裕的到来,给已经分崩离析的东晋政权带来了新的生机,朝堂内外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而接下来,收复失地,恢复国土,也成了他必须面对的重大任务。
东晋的政权一度面临士族割据,尽管许多志士一再呼吁北伐,收复失地,但当时的朝廷始终未能付诸实施。许多曾被赋予北伐重任的将领,如祖狄、桓温、谢安等人,往往因政治顾虑或资源限制,北伐之举总是半途而废,或者一败涂地。刘裕继位后,不再惧怕对抗那些有权势的家族,他用铁腕政策削弱对手,稳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北伐成了他当时的首要任务。
在义熙五年(409年),南燕皇帝慕容超发动南侵,试图侵扰淮北一带。刘裕见机立断,率军出征。尽管慕容超轻敌,对刘裕的进攻视若无睹,但刘裕凭借出色的战略指挥,成功击败燕军,迫使慕容超仓皇撤退,最终攻占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慕容超虽然试图求援,但后秦的援兵也未能及时抵达,反而在胡夏国的攻势下溃败。刘裕的胜利几乎毫无悬念,最终攻破广固,南燕灭亡,黄河下游及其南部的疆域成功收复,东晋政权的国土大为扩张,北魏也与东晋形成了对峙局面。
紧接着,义熙十二年(416年),后秦皇帝姚兴去世,国内乱象丛生。刘裕抓住时机,再次率军北伐,并兵分四路进攻后秦。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刘裕成功攻占了后秦的都城长安,直至后秦灭亡。刘裕此时的军事威名和政治地位更加稳固。经过这两次北伐,刘裕在朝廷中的地位无可动摇,他掌握了皇帝的命运,并以实际行动推翻了晋安帝,自己篡位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
成为帝王后的刘裕,将政治改革作为首要任务。他整顿吏治,打击腐败,清理了那些无能的官员,严惩滥用职权者,并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官员。与此同时,刘裕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并着手整顿国家财政,确保国力恢复与经济发展。为了增强国家实力,他还大力推动社会改革,允许寒门庶族人士上升,并加强了对地方豪强的打压。刘裕的改革为后来的“元嘉之治”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被誉为南朝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
在刘裕的领导下,南朝政权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尽管刘裕也有一些争议,但从他两次北伐的成就来看,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无人能敌。尤其是他与儿子刘义隆共同推动的“元嘉之治”,为南朝政权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刘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并非无凭无据,他的功绩至今仍被后人所铭记。
——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