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史为何至今都没有修出来?
迪丽瓦拉
2025-09-20 13:03:36
0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最为清晰明了。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历代中国史学家的不懈努力与心血。正是他们无怨无悔地编修史书,使得后代人能够轻松走进历史的长廊,探寻前人的智慧与教训。而这些历史遗产,除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依据外,甚至为周边国家研究本国的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与帮助。尤其是历代的正史,如《明史》《元史》等,历来被视为最具权威的史料。

每当一个朝代更替,新的政权上台,他们第一时间就会着手编修前朝的历史,评价其兴衰得失,给后代的统治者提供反思的镜鉴。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一个中国历史时期的历史书籍,都蕴含着当时社会对过去的深刻思考与总结。

然而,清朝灭亡至今已超过百年,为什么作为清朝“墓志铭”的《清史》,却依然没有完成编撰呢?这个问题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事实上,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的第三年,北洋政府就在北京设立了专门的清史馆,开始编写《清史》。当时的负责人是清朝末期的重臣赵尔巽,他曾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等重要职务。自1914年起,赵尔巽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的编修工作,历时十三年,终于在1927年初步完成了《清史稿》的编纂。然而,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赵尔巽年事已高,深知自己已不复年轻,因此他决定在未完成最终审校的情况下,将《清史稿》迅速定稿并出版,以便后继有人。就在1917年9月3日,赵尔巽因病去世。

《清史稿》发布后,印刷了1100多套,其中有400套被编修者金梁带走,潜藏在东北,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一些删改与增补,最终出版了所谓的“关外本”。与此相对,其他编修者则坚持出版了“关内本”,这本书一共包括536卷,总字数约为800万字。

然而,历史的波动常常带来政治风云的变动。很快,北伐军接连胜利,北洋政府倒台,新上任的国民政府将《清史稿》列为禁书,不仅禁止出售,还开始收缴已经流入市场的书籍。许多学者和爱书人曾早早订购了《清史稿》,结果他们的钱花了,却什么也没收到,成了“倒霉蛋”。

尽管在一年多后,《清史稿》解禁,但它依然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民间和学界的批评声此起彼伏。社会层面的不满,主要集中在编撰团队的身份问题——这些人几乎全是清朝的遗老,他们曾在清朝担任过重要职务,享受过清朝的恩宠,因此在修史时自然会极力美化清朝,而对于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权则持冷淡甚至贬低态度。事实上,从《清史稿》的文字中,不难看出,作者们对清朝的种种败象和丧权辱国的历史不加批评,反而一笔带过;对于革命党人的活动更是回避或轻描淡写,甚至带有贬低的意味。正因如此,北伐胜利后,民国政府才果断封禁了这部史书。

学界的批评则主要集中在《清史稿》的史实错误上。例如,有人指出书中提到俄罗斯时,错误地说它位于大西洋附近,并且其国民信仰天主教。实际上,俄罗斯地理位置远离大西洋,且大多数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这类错误看似简单,却暴露了编修者在世界地理和风俗习惯上的薄弱。

不过,《清史稿》并非全无价值,它依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尽管编修者中不少是清朝的遗老,他们的学识深厚,文言文功底尤为扎实,这使得《清史稿》在文学表现上格外简洁有力,文风清新,传神。虽然存在很多历史上的不足,但若要再次编修清史,恐怕很难再找到如此精炼的古文大师。

总的来说,历朝历代的史书多由本朝人编撰,对于前朝的历史大多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而《清史稿》的诞生,作为集体创作的成果,的确也面临了许多困难。类似的历史也曾发生在其他朝代,如欧阳修编修《新唐书》便是在不满《唐书》错误之后进行的;而明朝的《元史》由于存在诸多失误,最终也被清朝学者重新编写,形成了《新元史》。

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的“墓志铭”《清史》最终交由我们来完成。建国初期,董必武曾提议编修《清史》,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组织相关工作,修史计划便搁置了。1959年,编修《清史》的话题再次被提起,但随之而来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的挑战,修史工作再次受阻。

直到1965年,中央政府终于决定启动《清史》编修计划,并成立了编撰委员会,各路专家学者准备就绪。然而,这一切并非在一个理想的历史时刻进行,社会动荡与政治压力使得这个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最终,直到2002年,在诸多历史学家的呼吁和努力下,国家才正式启动了清史纂修工程。这一次的编委会由著名清史学者戴逸教授主持,戴教授此前已为《清史》编撰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并对这一历史工程充满了极大的热忱。

戴教授为此次《清史》编修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战略。首先,他把这个浩大的工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主体工程——修订《清史》本身;二是基础工程——整理和保存清朝的相关历史档案与文献;三是辅助工程——建立图书馆、档案室、电子化网络中心等,旨在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学者研究清史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料与支持。

而在具体的编修工作中,戴教授又根据专家学者的讨论与建议,提出了《清史》应该分为五大部分: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和图录。这五大部分,结合了传统的史书体例与现代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图录部分,这在二十四史中极为罕见,它是《清史》独特的亮点之一。因为清朝的历史,跨越了摄影技术的诞生,我们可以通过图像,真实而生动地追溯到清朝的历史风貌,凭借图像来佐证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根据公开信息,2008年左右,《清史》已基本完成了编修工作,正在进入审稿阶段。然而,至今,历时超过二十年的编撰工作为何还未见最终定稿呢?

从《清史》的审稿时间来看,明显看出审定工作的复杂性与繁琐程度。每一本大型史书的出版,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校对与修改,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历史工程,史学家们不仅要如实地还原历史事实,还需要在审阅过程中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与修改建议。这个过程中,审查部门的意见至关重要,往往会影响最终的出版决定。

此外,《清史》编撰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首先是编撰团队的分工问题。由于是集体创作,许多人负责不同部分,难免导致全书风格的统一性差,甚至出现疏漏。这类似于现今的一些电影分章导演合作,结果电影风格各异,质量难以保证。戴教授的学生马大正就曾爆料,编修过程中竟然忘记为慈禧太后写传记!由于分工的缘故,很多细节容易被忽视,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大乌龙”。

另一个困难则是学者们的兼职问题。许多参与《清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解... 好的,我会保持每段文章的核心意思不变,适度增加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地为你改写这篇文章。 --- 声...
原创 二... 关羽所持的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虽然在史料中并未有明确记载,但与典韦所用的八十斤重铁戟却有清晰的描述。...
“北宋第一名妓”李师师,在宋徽... 汴梁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北上,北宋的繁华在靖康二年的风雪中轰然坍塌。金兵铁蹄踏碎了东京梦华,宫阙倾颓,...
原创 苦... 从周朝到秦朝,这段跨越了800年的历史,讲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逆袭故事。从周武王的分封诸侯到秦始皇统一...
原创 关...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晋绥军区的司令员吕正操与政委林枫接到上级命令,前往东北开辟新的战区。...
原创 汉... 彭越的命运与历史教训 在名利场中常有一句话:“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并非总是适用...
原创 关... 当然,下面是对您这篇文章的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细节,使文字更丰富: --- 简洁有力的文字...
原创 靠... 毛主席为何将长征的目的地定为陕北? 关于毛主席为何将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定为陕北,一直流传着一个广为接...
甘肃陇南属长江流域?曹操和刘备... 全文共1523字 | 阅读需8分钟 提到甘肃,很多人都会说起几句名诗或几个场景: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
原创 开...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军事指挥官,他们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奉献。这些人...
原创 穿... 曾经,穿越剧和清宫剧在电视屏幕上频繁上演,吸引了无数观众幻想自己穿越回清朝,成为一个不受束缚、生活无...
原创 非... 在非洲的贫民窟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穿着华丽的衣物,西装笔挺,戴着墨镜,看上去就像是明星在街头...
原创 谈... 这段时间,三哥主动与我们进行谈判,有媒体传出,三哥要与我们划定“永久”边界线。 印度主动谈边界线,与...
原创 越...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女性领袖。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女性掌权者的数量可谓寥...
原创 韩... 《——·前言·——》 韩林儿,宋徽宗的九世孙,曾是宋朝皇族的后裔,拥有一段显赫的血统,曾被视为“复...
85年后,为什么我们仍需仰望狮... 阳泉狮脑山顶 一柄40米高的“刺刀”直刺苍穹 它不仅是纪念碑 更是穿透历史天空的信号灯 照亮着一个民...
原创 清... 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赋予他全权负责广州的禁烟工作。林则徐不负众望,采取严厉措施,打击那些贩...
原创 刘... 改写后的文章 建安十七年(212)10月,曹操亲自率领庞大的军队出征,目标直指孙权新建的濡须坞(今...
探访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大后... 这里,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贵阳设立的一面公开旗帜。 这里,也是众多中共领导干部、国际友人和进步青年的“...
凤凰街道新华社区开展“七七事变... 为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凤凰街道新华社区组织开展“七七事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活动现场,社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