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欧洲人纳闷:为何历史上的中国人执着统一?像欧洲四分五裂不好吗
迪丽瓦拉
2025-09-20 12:33:02
0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欧洲和中国在许多方面展现了惊人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地理、人口以及地形等方面。两者的地域面积相差不大,人口数量也接近,最显著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的地形格局。欧洲的东部普遍地势较高,而西部则较为平坦;而中国则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理特点,这两种地貌的差异和布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地理上的相似性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何欧洲常常分裂成许多国家,而中国却一直追求着强烈的统一?这一问题对许多欧洲人来说难以理解,而正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

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往往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的。以欧洲的地形为例,尽管其地域面积和中国相仿,人口数量也非常接近,但其地理分布却使得整个欧洲呈现出分裂的格局。特别是由内海所形成的自然屏障,如里海、地中海等,使得欧洲并非一个完全连贯的整体。这些天然的障碍不仅让各个国家之间隔离,也促使了欧洲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多样性与分化。这样的地理特征,长期以来也影响了欧洲的政治观念,使得分裂成为了历史的主旋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地理布局,其地形结构则显得十分统一和整齐。虽然中国境内有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但在古代人们的思维中,这两条大河并不构成真正的地理分界,它们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文化与民族统一的象征。中国的这两大河流,不仅不成为隔阂,反而是统一的纽带。再看欧洲的海岸线,它被多个岛屿和海峡割裂成许多片段,比如英吉利海峡、圣乔治海峡、波得尼亚湾等,形成了许多半岛,进一步加深了欧洲的地理割裂。这样的自然屏障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结构,促成了分裂主义观念的根深蒂固。

事实上,欧洲的历史变迁恰恰是由这种地理割裂所促成的。无论是爱尔兰与英国之间的争端,还是英国脱欧,甚至克里米亚半岛的回归俄罗斯,都会发现,地理的分割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独立诉求。自从前苏联解体之后,南斯拉夫的解体、各国纷纷独立的现象也没有停止过。而冰岛这个孤立的岛屿国家,至今仍与欧洲大陆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距离。

中国历史虽然也经历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变迁,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要比欧洲早近千年。这一千年的时间差,注定了两大文明在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欧洲则经历了古罗马帝国的短暂统一。今天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很多都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的后裔。

罗马帝国的衰退为欧洲的长期分裂奠定了基础。在罗马帝国的皇帝死后,帝国被分割成三个部分,这种分割加剧了欧洲的历史分裂,至今未能恢复统一。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却在千年间始终贯穿,成为各个朝代的核心追求。即便是在元朝和清朝这些由外族统治的时期,这些异族政权依然坚持并追求国家的统一,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清朝的康熙帝,甚至通过一系列措施重新收回了台湾,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不仅历时最长,且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例如,秦始皇的统一,不仅仅是疆域的扩展,更包括了文字、度量衡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化统一,这种影响延续至后代的各个王朝。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的疆域,还将其版图扩展到了西域,甚至影响了今伊朗一带。即使是在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外族政权的统治下,他们也从未放弃统一的追求,反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康熙帝更是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将台湾收回,标志着中国统一的进一步巩固。

这表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需求,它更是深入民族文化内心的动力之一。实际上,这种统一思想的深层次背景,是中国人民对“家”和“国”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至高无上。而国家的治理者——皇帝,则是国家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其权威和责任感是无法忽视的。

因此,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的统一其实就是“家长”对所有“家庭成员”应承担责任的体现。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正是这种责任感的体现与延续。相比之下,欧洲人对国家的认知则相对松散,分裂与自我中心的思想更加深植人心。这一观念的形成,不仅与欧洲的地理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还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欧洲,尤其是在基督教世界中,宗教的权威常常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强调跨越国界、寻求精神上的统一。基督教教主的权威,甚至可以与国王的权力平起平坐。这种对国家边界的淡化,使得欧洲人对国家概念的认识较为模糊。与此相似,伊朗的最高精神领袖,其权力往往大于首相,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宗教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进而进一步弱化了欧洲人对国家边界的重视。

反观中国,孔子的思想也有着类似的跨国界属性。尽管孔子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他所传播的思想却成为了国家治理的核心。他强调“家国一体”的理念,为中国的统一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因此,欧洲人对国家分裂的支持,其实深深植根于他们历史与文化的底层。中国人对大一统的执着,也反映了他们文化中家与国紧密联系的深刻认知。两种文化的差异,注定了两者在国家理念和形式上的巨大差异。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欧洲人的分裂是难以理解的;而从欧洲人的视角看,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同样显得让人困惑。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东西方在许多问题上的认知鸿沟,也正是我们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根本原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三国演义》中的关平(历史上是关羽的亲生儿子,而非义子)跟随父亲关羽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樊城...
原创 二... 当时的日本社会,尤其是面对石油等战略资源被盟军封锁的困境,内外资源枯竭,预示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已进...
原创 “... 这个事件被称为“中西礼仪之争”,它的起源在于天主教义和中国传统礼仪之间的冲突。很多欧洲传教士,尤其是...
考古小学堂:让文化传承走进校园... 在衢州市衢江区,一场别开生面的“考古小学堂”现场会于11月17日至18日隆重召开。这场会议不仅是对考...
原创 诸...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术士,他们精通天文、地理、命理等知识,甚至能通过观星、测算来预知未来。这些人通常都...
廉语清风丨法必明 令必行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为取信于民,于都城南门立三丈之木,宣布“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皆疑...
朔州文史•第66期 | 晋商通... 朔州文史 六十六 晋商通道 晋商通道杀虎口 早在3世纪中叶,从甘肃、陕西到杀虎口一带已经存在一条与丝...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 包衣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平时在清朝影视剧以及书籍上都会看到包衣奴才的词汇,“包衣”是满...
浔城记忆 | 11月18日 浔城记忆 11月 18日 九江,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交汇点。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每天...
原创 抗...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其一,是蒋介石所提出的“中国之命运”,即继续...
原创 武... 这件事情从常理来看,应该是有可能发生的。你想一想,在古代,酒大多是米酒,而不像现在的纯白酒,度数相对...
原创 三... 话说,从古至今,只要中原王朝一旦动荡不安,边疆的蛮族必定会趁机爆发战乱!在我国的北方、西方和南方,存...
原创 史... 古代的战争常常是为了争夺土地,不是和外族打,就是进行内战。因为战争不断,很多战将也因此崭露头角,成为...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忠义的象征,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 在刘备逃亡之后,...
在纪录片中感知历史现场 千年一瞬,物语新生。近日,大型历史文物纪录片《千年文物·大唐盛世》持续热播。该片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影...
日本殖民者偷挖琉球人遗骨! 466具琉球人遗骨被日本殖民者偷挖!掘人祖坟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估计也就日本殖民者干的出来!整天研究...
原创 当... 简单来说,日本是人均国土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本想靠入侵东亚国家扩大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间,没想到中国人是...
“滇王之印”领衔,揭谜失落的古... 一枚刻有“滇王之印”的纯金印章,如何揭开一段被尘封两千年的历史?独特的青铜贮贝器上的祭祀场景有何寓意...
专访|阮昕:从“浮生建筑”,到... 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大楼,阮昕教授挥手指向他在大堂支起的编木拱,谈起现代建筑如何精心设计,规划着光...
探访世界文化遗产点锁阳城遗址 这是11月18日在甘肃省瓜州县拍摄的锁阳城城址(无人机照片)。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