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4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朱元璋的外甥、开国大将、曹国公李文忠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在李文忠病重之前,朱元璋曾指派皇太子朱标前往探视,而他自己则紧随其后,亲自前去探望。在此期间,朱元璋特别命令淮安侯华中前去监督太医的诊治。然而,朱元璋离开后不久,李文忠便去世了。老朱心生怒火,怀疑华中在其中下毒,遂削去华中的爵位,并将其家属流放至建昌卫;而那些参与诊治的太医和他们的家人,则全都被满门抄斩。
事后,朱元璋亲自写下祭文,将李文忠追封为岐阳王,并为其设立了祭祀位,肖像也挂在了功臣庙,位列第三。这一切看似平常,却让人觉得疑云重重。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李文忠的死因并非自然死亡,但朱元璋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甚至牵连无辜的太医,难免让人产生疑问。
李文忠究竟是不是死于非命?朱元璋如此生气的背后又藏着什么秘密?假设华中真的是毒死了李文忠,那么为何两人并无深仇大恨,华中为何要这么做?华中,作为开国名将淮安侯华云龙的儿子,他本应忠诚于国家,但却被卷入这场风波。在李文忠去世后,华中被流放,最终在流放途中病死,而他的家人也被朱元璋连带处决,称为“胡惟庸案”的同党。
如果真有内情,那为什么要将太医们一并处死呢?他们并未参与其中,为何要让这些无辜的人陪葬?朱元璋对待此事的决绝处理,令人怀疑他是否想掩盖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也许,李文忠的死因并非如朱元璋所说的那般复杂,背后或许有更深层的原因。
李文忠病重的消息传出时,他已有儿子,而他的长子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曾表现得极为反复,他完全可以接手照顾李文忠,然而朱元璋为何要安排一个外姓的侯爷——华中,去照看他?这其中是否隐藏着其他的政治考量?也许,这一切的背后正有朱元璋自己的决策与动机。
再者,李文忠的病情极为严重,太医们难以治疗,病死也并非不可能。而朱元璋在李文忠死后,却断言其是被毒死的,而非自然病死。可他并没有提供任何实际证据,反而在处理这件事时,迅速将所有相关的太医连同其家属斩杀,这难免让人觉得他是在“杀人灭口”,掩盖某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如果真的是朱元璋策划了这一切,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他为什么要急匆匆地让李文忠死去?两人之间是否存在一些未解的恩怨,或者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斗争?
在正史中,并没有找到有关李文忠死亡的具体细节,但在《国初事迹》这本野史中,似乎找到了些许蛛丝马迹。据记载,李文忠曾在奉命驻守严州时,私自迎娶了一名娼妇,并将其带回家中。这显然违背了军令,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愤怒,命人将娼妇处决,并且准备召李文忠回京问罪。幸运的是,皇后马氏出面调解,才使得李文忠得以继续留在严州。
然而,李文忠的两个幕僚,儒士赵伯宗和宋汝章,趁机鼓动李文忠:“这次回去安然无恙,如果下次再犯,你恐怕就活不成了,最好提前做好打算。”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建议李文忠不要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朱元璋身上,最好能考虑向他人投靠,甚至暗示他可以考虑反叛。
不久之后,李文忠确实派人前往杭州,和张士诚的部将接触,暗示他已经有了投降张士诚的打算。就在这时,朱元璋似乎获得了某些关键情报,急忙写信安抚李文忠,成功地让他打消了反叛的念头。朱元璋还顺便处决了那两位鼓动李文忠反叛的幕僚赵伯宗和宋汝章。
这件事情很快被掩盖了,但或许朱元璋心里一直没能忘记,李文忠的潜在叛意让他心生忌惮。后来,他派华中去监督李文忠,宣称李文忠因病重而无力自理,暗地里安排太医下毒将其毒死,再将这些涉事的太医和相关人员一并除掉,以防外泄消息。
《国初事迹》是由明朝时期的刘辰所编写的,刘辰是朱元璋起兵时的一个小官,后来成为李文忠的幕僚,参与过修《太祖实录》的工作,因此他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然而,史学界也有观点认为,单一的证据无法立证,因此对于其中的内容,我们只能作为参考,无法当作确凿证据。至于李文忠的死,是否真如史料所说那样是被毒死,或者是自然死亡,这一切仍然无法得到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