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咸新区朱家寨北周墓发掘简报
迪丽瓦拉
2025-09-20 12:32:25
0

陕西西咸新区朱家寨北周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咸阳师范学院

顺陵文物管理所

2017 年 4 月,为配合基本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朱家寨村北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北周墓(编号 2017 第一大道 M37,以下简称 M37)。墓葬西北距葬于建德六年(577 年)的北周拓跋迪夫妇墓[1] 约 2.6 公里、距葬于建德元年(572 年)的北周独孤宾墓[2]约 2.2 公里,东北距葬于宣政元年(578 年)的北周武帝孝陵[3]约 3.9 公里(图一)。据出土墓志可知,M37 墓主为北周开府仪同大将军、枹罕县开国公□ 顗,葬于建德六年。此墓墓室似未遭扰动,随葬器物组合完整。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37 遭施工损毁严重,墓道被破坏殆尽,形制规格不明。墓室坐北朝南,方向 175°,墓底距现地表 7.2 米,现存残甬道、前室和后室,推测结构应为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前后室土洞墓 (图二)。

甬道 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宽 1.2、残进深 1 米。顶部形制不明。

前室 土洞结构。平面近东西向长方形,长 2.26、宽 2.7~2.8 米。东、南壁残高 0.12~0.2 米;西壁完整高 1.5 米,壁面南部残留有涂刷的白灰浆水;从北壁西段见洞顶高 1.6 米。在前室西北角、中部、东壁处出土大量随葬器物,主要包括陶俑、陶动物、陶模型明器、陶瓶等。

后室 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梯形,南宽北窄,长 2.6、南端宽 1.45、北端宽 1.1 米,顶部南高北低,高 1.1~1.36 米。后室似未经盗扰, 中部置葬具一椁一棺,皆已完全腐朽。椁痕长 2.26、南宽 0.9、北宽 0.7 米,板厚约 0.08 米,东、西侧头脚处各有一副铁棺环,东南棺环已失。棺痕长 2.06、 南宽 0.55、北宽 0.4 米,板厚约 0.06 米,底部四角东西两侧有疑似曲尺形铁皮包角。棺底垫有一层厚约 0.3 厘米的白灰。棺内葬 1 人,仰身直肢,头向南。棺内墓主随身佩戴玉组佩,口含、手握金币(图三)。

二 随葬器物

此墓共出土随葬器物 109 件(组),包括陶俑、陶动物、陶模型明器、陶瓶、玉组佩、金币、铜钱、墓志等。

(一) 陶俑

92 件,种类有镇墓俑、骑马俑、立俑和劳作俑。俑皆为泥质灰陶,模制,质地坚硬,烧成后表面施以彩绘。

1. 镇墓俑

镇墓武士俑 1 件(顺陵 137)。采集,出土位置不明(现藏顺陵文物管理所)。头戴红色兜鍪,盔顶向下覆白缨垂至额前,两侧白色顿项下垂覆盖双肩。方面敷粉彩,拧眉爆睛,阔鼻方口。身着红衣,外罩白色明光铠,前胸一对圆护,胸前系甲袢。腹部微凸,腰系黑色腰带,以分布 均匀的圆孔表示带 。白色裙甲,下缘有红色流苏状装饰。下穿白色大口裤,裤脚委积于地,足尖微露。左手持红色长盾护左胸,盾呈蕉叶形,中间起脊,两侧有横向条纹。右手握拳置腰间,手中有垂直向上而不贯通的孔。前后合模制作,体内中空,足底封闭,背后肩部正中有一椭圆形孔。高 26.5 厘米(图四∶ 1、七、八)。

镇墓兽 2 件。皆为兽面,作趴卧状。左右 合模制作,体内中空,无底。标本 M37 ∶ 42,出自前室中部偏西,面向甬道。面部似猪,表情狰狞。圆眼略凸,长吻尖獠,大鼻孔,圆耳。额顶凸起 一道鬃毛。四肢蜷曲,匍匐而卧,短尾下拖。躯干及眼白、口、耳、鼻孔内涂红彩,面部、四肢涂白彩,背部以墨线勾绘鱼鳞纹。长 19.5、高 6.5厘米(图四 ∶ 2、九)。标本 M37 ∶ 58,出自前室中部偏东,面向甬道。整体与标本 M37 ∶ 42 相近, 但稍有区别。长舌外吐。额顶生双角。长 18.5、 高 8 厘米(图四 ∶ 3、一〇)

2. 骑马俑

23 件,种类有甲骑具装俑和骑马鼓吹俑。骑俑为单模实心,背部平坦;马为左右合模,无踏板。另见陶鼙鼓 9 面,为骑马鼓吹俑的附件。

甲骑具装俑 8 件。形制、大小相同,唯马之具装涂装稍有区别,作虎纹者 5 件,作豹纹者 3 件。骑俑和战马皆通身贯甲。骑俑头戴白色兜鍪,顶部凸起圆缨,顿项长可及肩。兜鍪前额正中下凸尖,覆盖眉心,以墨线绘出鱼鳞状甲片,外侧滚红色襕边。面相方正,面敷粉彩。以墨线勾绘细弯眉、圆眼、八字髭须和络腮短须,唇上点朱。上身罩白色甲衣。甲衣分为披膊、身甲、 裙甲三部分,以墨线绘出鱼鳞状甲片。

两臂微屈肘,双手握拳置于腰间。腰系黑色带,足蹬黑靴。马通身红色,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身披白色具装甲,头护面帘,当胸、身甲、搭后三部 分为一整体。鸡颈与当胸连为一体,马项上搭红色连弧边护颈,搭后护臀顶部以墨线绘菱 形网状纹。具装甲以墨线绘虎纹或豹纹,下缘绘黑色流苏状宽襕边。马腹隐而不显,仅露四肢。马尾扎缚下垂,下缘与搭后平齐。标 本 M37 ∶ 22,骑俑上身后仰。具装绘虎纹。通高 22、马高 18、马长 18.1 厘米(图五 ∶ 1、一一)。标本 M37 ∶ 23,具装绘豹纹。通高 22、马高 17、 马长 18.4 厘米(图五 ∶ 2、一二)。

骑马鼓吹俑 15 件,其中 2 件残甚,无法修复。包括骑马吹筚篥俑、骑马击提鼓俑、骑马吹长鸣俑及骑马击鼓俑。骑俑头戴黑色笼冠或 红色风帽,穿红色交领广袖袍、白裤、黑鞋。面 敷粉彩。马有白、红、黄三色,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散尾下垂。以墨线绘出络头、攀胸、鞧带和拔尘。备黑色马鞍,障泥作绿色,滚红色襕边。

骑马吹筚篥俑 1 件(M37 ∶ 25)。骑俑头戴黑色笼冠,双手前后握短管状乐器置于唇边吹奏,似为筚篥。马通身白色。通高 19、马高 16、马 长 17.4 厘米(图五 ∶ 6、一三)。骑马击提鼓俑 1 件(M37 ∶ 51)。骑俑头戴 黑色笼冠,左手握拳置于腹部,右手举在胸前,已残。马通身黄色。通高 19、马高 16、马长 17 厘 米(图五∶ 3、一四)。

骑马吹长鸣俑 1 件(M37 ∶ 49)。骑俑头戴红色风帽,双手握拳置于胸部稍下,右手有孔, 原持物已失,似为肩扛长鸣。马通身黄色。通高20、马高 16.5、马长 17 厘米(图五 ∶ 4、一五)。

骑马击鼓俑 10 件。标本 M37 ∶ 50,骑俑 头戴红色风帽,双手握拳置于胸部稍下,双手手心有孔。马通身红色,左项有孔,用来安插陶鼙鼓。通高 20、马高 16.8、马长 17.2 厘米 (图五 ∶ 5、一六)。鼙鼓 9 面。圆饼状,侧面有孔。通体施红彩。面径 3.5、厚 1 厘米。

3. 立俑 64 件,种类有笼冠俑、小冠俑、风帽俑、胡 人俑和双髻女俑。皆单模实心,背部平坦。笼冠俑 8 件。标本 M37 ∶ 88,头戴黑色笼冠,冠下可见黑色的平巾帻颜题。圆脸,面部和 脖颈涂粉彩。身着红色交领左衽广袖袍,袍长 过膝,领口低开,露出白色内衬,腰系白色宽腰带,下穿白色曳地裳,足尖微露。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腹前。高 15.3 厘米(图六 ∶ 1、一七)。

小冠俑 8 件。头戴灰色平巾帻。圆脸敷粉彩,以墨线勾绘出眉眼,唇上点朱。上着灰色交领左衽广袖袍,袍长不过膝,下穿白色大口裤。根据细节不同,分 2 型。A 型 2 件。标本 M37 ∶ 32,裤膝部系缚,裤口外撇,双足微露。双手对握于胸前稍下,手 中各有一孔,原持物不存。高 15 厘米(图六 ∶ 2、 一八)。B 型 6 件。标本 M37 ∶ 13,裤膝不缚。双 手合握于胸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中有一 斜向左肩方向的贯通孔,原持物不存。高 15 厘米(图六 ∶ 3、一九)。

风帽俑 44 件。根据形制不同,分 2 型。A 型 24 件。头戴黑色风帽, 帽屋较高且较宽。圆脸,面敷粉 彩。上身着绿色圆领直襟袍,袍长过膝,腰系黑色腰带,腹部隆起,外披黑色直襟窄袖袍,领口厚重,下穿白裤。右手握拳置于腹上,手 中有孔,原持物不存。手涂粉彩。标本 M37 ∶ 33,高 15 厘米(图六 ∶ 4、 二〇)。B 型 20 件。头戴红色风帽,帽屋较低。圆脸,面敷粉彩。上身着红色交领左衽窄袖袍, 袍长过膝,领口低开,露出白色内衬,腰间系带,腹部微隆起,下穿白裤。双手握拳置于胯部, 手中各有一 孔,原持物不存。手涂粉彩。标本 M37 ∶ 31,高 13.5 厘米(图六 ∶ 5、 二一)。胡人俑 1 件(M37 ∶ 72)。与陶骆驼同出,似为牵驼俑。头戴 白色方形高冠。面敷粉彩,唇上点朱。眉弓凸出,深目高鼻,拧眉瞪目。身着红色圆领直襟窄袖长 袍,腰束带,下穿白裤。双手握拳,错落对置于腹上。高 13.5 厘米 (图六 ∶ 6、二二)。双髻女俑 3件。标本M37∶57, 头梳双髻,圆脸,面敷白粉。上身穿白色交领左衽窄袖襦, 领口低开,露出白色内衬,下穿红白百裥曳地长裙。双臂屈肘,右手置于胸前, 左手隐于袖内置于腹前。高 14.6 厘米(图二三、四一 ∶ 1)。

4. 劳作俑 2 件。皆单模实心,背部平坦。踏碓女俑 1 件(M37 ∶ 120)。出土时站立在陶碓之上。头梳平髻,面敷白粉,唇上点朱。上着绿色交领左衽窄袖襦,领口低开,下穿红色长裙。双手置于腿上 作提裙状,露出小腿,左腿抬起作踩踏状。高 11 厘米(图二八 ∶ 上、四一 ∶ 4)。

烧火女俑 1 件(M37 ∶ 82)。出土时位于陶灶旁。跪坐姿。头梳平髻,面敷白粉。上着白色交领左衽广袖襦,领口低开,下穿红色裙。双手握拳对置于胸前。高 7.8 厘米(图二九 ∶ 左、 四一 ∶ 10)。

(二) 陶动物 2 件。泥质灰陶,左右合模制作,无踏板。质地坚硬,烧成后表面施以彩绘。

骆驼 1 件(M37 ∶ 1)。站姿,双峰。昂首, 张口,前胸夸张凸出。驼峰朝向不一,小短尾卷 向左侧,蹄为双瓣。背部模印出驼囊。通身黄 色,以墨线绘攀胸和鞧带。长 16.5、高 18 厘米 (图二四、四一 ∶ 5)。鞍马 1 件(M37 ∶ 84)。形制、大小与骑马 鼓吹俑之马完全相同。马微颔首站立,四肢粗 壮,散尾下垂。通身施红彩,以墨线绘出络头、 攀胸和鞧带。马鞍残,但可见弧形的鞍下缘。障泥作绿色,滚红色襕边。长 17、高 17 厘米 (图二五、四一 ∶ 11)。

(三) 陶模型明器

5 件。泥质灰陶,手制,烧成后通体施以彩绘。

仓 2 件。形制相近,大小相同。平面呈长 方形,平顶略拱,四面出檐。整体涂白彩,以红 彩绘出椽头、柱、梁。标本 M37 ∶ 73,一面开一拱形小门,另一面开一椭圆形小窗。长 9.8、宽 7.2 厘米,面阔 7.6、进深 5 厘米,高 5.8 厘米(图二六、 四一 ∶ 6)。标本 M37 ∶ 76,一面开一拱形小门, 无窗。长 10.1、宽 7.6 厘米,面阔 8.2、进深 5 厘 米,高 6.4 厘米(图四一 ∶ 2)。

井 1 件(M37 ∶ 78)。井身呈方桶状,上口出沿,切四角,形成“井”字形井栏。通体涂红彩。井栏边长 9.1、井身边长 7.5、高 5.5 厘米 (图二七、四一 ∶ 8)。碓 1 件 (M37 ∶ 80)。与踏碓女俑成套出土。底座平面呈舌形,后缘垂直上翻形成挡墙,一对弧形碓架置于挡墙和底座边缘。底座一端正中有一凸出的圆臼窝。未见杵。底座涂白彩,碓架涂红彩。长 11、宽 6.5、高 8 厘米 (图二八 ∶ 下、四一 ∶ 3)。

灶 1 件(M37 ∶ 74)。由灶台和火墙组成。灶台平面呈马蹄形,上置一釜。台面外沿有一 凸起,表示烟囱。火墙立面呈顶端缺两角的梯 形,底部正中开一拱形火门。通体涂白彩,灶 台边缘及四隅、火墙边缘、釜口沿涂红彩。火 墙宽 13、高 11 厘米,火门宽 2.8、高 4 厘米,灶台长 7.5、宽 8.5、连釜高 8 厘米(图二九 ∶ 右、 四一 ∶ 9)。

(四) 陶器

瓶 1 件(M37 ∶ 43)。泥质灰陶,轮制。口、 颈部残。盘口,细颈,溜肩,斜腹下收,平底。颈部饰两周凹弦纹。口径 8.8、腹径 15、底径 8.1、 高 28.1 厘米(图四一 ∶ 7)。

(五) 玉器

组佩 2 副。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出土时位于墓主腰间两侧,佩件散落于地。每副主要由珩 1 件、璧 1 件、璜 1 对、冲牙 1 件及坠 1 对 组成,佩件上均有小孔,以若干玛瑙珠、琉璃珠 相串连。佩件系透闪石制成,表面磨制光滑。原色青,半透明,质地较细腻;受沁佩件呈鸡骨白色,不透明。串珠,共 238 颗,其中玛瑙珠有红 色、赭色,琉璃珠有蓝色、赭色。扁鼓形或球形,中间穿孔。直径 0.7~1.8 厘米。墓主右侧组佩,复原后通长 55.2 厘米(图三〇)。其中,珩(M37 ∶ 102),半圆形,长 10.8、宽 5.6、厚 0.6 厘米;璧 (M37 ∶ 100),直径 6.8、孔径 2.6、厚 0.6 厘米;璜 (M37 ∶ 103、117),长 8.2、宽 2.5、厚 0.6 厘米;冲 牙(M37 ∶ 104),梯形,长 14.3、宽 5.1、厚 0.5 厘 米;坠(M37 ∶ 124、125),鸡心形,最大径 2.2 厘 米,一件长 3 厘米,另一件长 3.3 厘米。墓主左 侧组佩,坠缺,复原后通长 56.4 厘米(图三一)。其中,珩(M37 ∶ 105),半圆形,长 11.8、宽 6.2、厚 0.5 厘米;璧(M37 ∶ 106),直径 6.4、孔径 2.5、 厚 0.5 厘米;璜(M37 ∶ 108、114),宽 2.6、厚 0.6 厘米,一件长 7.2 厘米,另一件长 7 厘米;冲牙(M37 ∶ 109),梯形,两短边微内弧,长 14.6、宽 6、厚 0.6 厘米。

琉璃串珠 1 串(M37 ∶ 98)。共 436 颗。由黄色、红色、绿色和蓝色琉璃珠组成,似为一 条项链, 每颗呈扁圆柱体, 中有穿孔。直径 0.3~0.6、高 0.1~0.4 厘米,复原后通长 100 厘米 (图三二)。

(六) 钱币 东罗马金币 2 枚。分别出土于墓主的双 手位置。圆形,图案相近。正面为皇帝胸像。皇帝头戴盔,盔上有连珠纹装饰,两条飘带下垂 飘于脑后。身穿铠甲,右手执一杆标枪,扛于右肩上,枪尖从左鬓位置露出,左肩位置可见一盾尖,盾上有图案。背面为女神像,与正面人像颠倒。女神背生展开的双翅,稍侧身向右,右手持长柄十字架,身后有一八芒星。标本 M37 ∶ 110,皇帝面偏左,盔顶有 V 形装饰和纵条形盔缨。左肩位置盾上图案似为一纵马的骑士。正面环绕铭文 “DNLEOPE/PRETAVC”。背面环绕铭文“VICTORI/AAVCCCB”,女神脚下铭文“CONOB”。直径约 1.7 厘米,重 2.7 克 (图三三、 三四)。此为东罗马帝国列奥一世 (457~474 年在位)金币。标本 M37 ∶ 123,皇帝五官清晰。正面环绕铭文左侧缺损,但仍可辨 为“DNZENO/PERPAVC”。背面环绕铭文“VIC鄄 TORI/AAVCCCB”,女神脚下铭文“CONOB”。直 径约 1.6 厘米,重 2.7 克(图三五、三六)。此为东 罗马帝国差诺(474~491 年在位)金币。仿制金币 1 枚(M37 ∶ 112)。出土于墓主头部位置。币体较薄,凹凸不平。圆形。正面为皇帝胸像。皇帝五官清晰,头戴盔,上有连珠纹 装饰,两条细飘带翘起于脑后。身穿铠甲,右手 执一杆标枪,扛在右肩上,枪尖从左鬓位置露 出,左肩位置可见一圆盾的上部,盾上有图案。正面左侧铭文“OATAEOOO”,右侧铭文缺损不 可辨。皇帝盔顶位置有一穿孔。背面为模糊的女神像,与正面人像颠倒。女神坐姿,稍侧身向 左,右手执杖,左手托一球,身体右侧有一芒星。背面左侧铭文“O□CO◇O”,右侧铭文缺损不可辨。直径 1.7 厘米,重 1.7 克(图三七、 三八)。从质量不佳和铭文较为混乱来看,应为 仿制的东罗马帝国狄奥多西斯二世 (408~450 年在位)金币。五行大布铜钱 2 组 14 枚。墓主右小腿处 和墓主右脚处各出土 7 枚。圆形方孔,有内外郭。钱文篆书“五行大布”,直读,清晰工整,字口深峻。标本 M37 ∶ 115-1, 直径 2.8 厘米,重 4.3 克(图三九、四〇)。

(七) 墓志

1 合。系施工机械掘出,原始位置和摆放方式不明,原石现藏顺陵文物管理所。青石质。正方形。志盖盝顶,通体磨光,正面无字无纹饰。边长 61、厚 12.3 厘米,顶面长 51.5、宽 50 厘米, 刹高 4.8 厘米。盖底面划细线方格,阴刻志文,32 行,满行 32 字,共 994 字(图四二)。志石正面和四侧磨光,无字无纹饰。边长 60.5、厚 12.5 厘米。

志文录文如下:

大周故开府枹罕公墓铭

建德六年岁次大梁月旅玄枵十五日甲申」

公讳,字拓贤,武川神武人也。昔景云耀彩,弱水降灵,盛德鸿基,焕于典册。祖伐,□」州刺史、晋安公,崖岸峻远,范则一时。父长,交州刺史、枹罕公,宣翼皇猷,羽仪当世。若」夫三命循墙之胤,尼父以生;五世作相之门,留侯是出。公感精辰纬,风彩夙成,令问」播于学年,嘉猷郁于冠岁。兼以资华绪烈,起家为中侍上士。陪侍轩帏,机敏见录,领」兵大都督,班引戎官,公以文武两优,遂蒙加授。忠由孝立,孝实身基,踵武前修,尝□」斯在。乃袭爵枹罕县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齐御之职,亲掌御刀,朝廷旧难其人,公以」忠贞应选司右大夫,非材不处。公艺干过人,转居其任,爵用勋获,位实才招。以公侍」卫历久, 迁仪同三司,余官爵如故。天和之末,六合未安,敕令公部率士马从太保、」蜀国公巡案疆场。公恭事元帅,恩接舆台,勉之以不遑,布之用仁信。井灶弗备,饥渴」无以涉言;分醪吮臃,颠沛未尝不在。蜀国公异其年少有此将能,旋麾入谒,具闻天」听。皇帝爰诏卿士,宣其令绩,仍赐御貂裘以旌厥善。贾复蒙汉主之赏,鲁肃获吴」生之赉,持今望昔,隔代相邻。功懋懋赏,德懋懋官,俄而迁开府,仍除左小武伯。寻转」右小武伯,复迁侍伯大夫。经始七武,出入六戎,总督爪牙,恪勤显誉。建德之始,朝聘」殷繁,宾司之华,非公莫允。乃除宾部大夫。公折旋客位,谈议宴筵,素气与百刃齐标,」清言将千金等价。又殊俗入款,必多贸易,珠贝胶加,駀驰纷杂。公等视羊马,混一金」砂,卉服相欢,夷言颂德。鄯鄯故域,控带华戎,旧号难治,实惟错节。朝议以公政兼宽」猛,行周诚恕,足可解彼乱绳,恢兹治网。除公鄯州刺史、当州诸军事。公礼让既布,威」刑具举,朏魄才移,远迩从化。逖焉戎羯,窥我蕃隅,公亲御戈旗,风飞电扫。丑徒惧巢」穴之□,肆困兽之心,部合犬羊,屯守隘隧。公宿善兵略,权谲如神,鹤列鱼丽,随方互」设。加以义勇早著,士卒怀风,莫不尽付赤心,争甘白刃。当即斩其戎首,俘其渠帅,穷」踪逐北,鼓行而西。主上以明珠之弹不期一雀,敕令返旆,示威而已。于是爟烽晏」息,疆界无尘,羌马绝东首之期,国家靡西顾之叹。天造茫昧,空言与善,两鹿之应未」终,三虎之祥奄及。春秋卅有九,薨于州廨。昔司马既丧,魏兴极思之言;征虏云亡,汉」发难得之感。秦哀蹇叔,齐痛晏婴,悼贤伤善,殊涂(途)等辙。有诏追赠使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渭成武三州刺史,谥曰平公。葬于咸阳郡界。佳城郁郁,无复于青春;窀穸」□□,□希于白日。居诸不息,陵谷迁移,镌石流音,方来不朽。其词曰:」□ □□□,分封弱川,徽猷自远,俪日俱悬。规重矩叠,冠盖蝉联,玉出崐阿,珠生汉 里。」□□□□,□声不已,金张莫俦,袁杨非拟。资华膺选,秉德升朝,入辅四面,出 总六条。」□□□□,武烈文照,逖矣群戎,窥觎边隙。率我雄锐,清彼妖迹,勋勒钟 鼎,芳流简册。」人□□盖,天道难照,庶保金石,奄梦琼瑶。德音在耳,清颜寂寥,輀 车载驾,宾寮洒泣。」□□□哀,松风晓急,千龄万古,高名独立。

三 结 语

据出土墓志记载,本次发掘的 M37 墓主系北周开府仪同大将军、鄯州刺史、枹罕县开国公□。□,姓佚,武川神武人。其祖父晋安公伐、父交州刺史枹罕公长,连同其本人皆未见于文献记载。北周统治集团成员大多出身于 武川,□著籍武川,并不一定是出身于武川,更可能是为了攀附贵族出身。□之父曾任(或赠)交州刺史、□本人赠渭成武三州刺史。按,交、渭、成、武等州皆属陇右,□ 封爵的枹罕郡枹罕县属河州,亦是陇右,□所任鄯州仍属陇右,这延续三代的封爵和任官绝不是巧合,暗示了□家族可能是世居枹罕的陇右大族,投靠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而成为关陇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

出身陇右贵族, 起家于都城武官,因有掌管外交的宾部大夫的任职经历,最终被任命为西部边陲重镇之大吏,薨于鄯州州廨。北周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是北朝与吐谷浑的边界。志文中所谓的“夷”,当指吐谷浑。前后担任鄯州刺史的有豆卢恩、元寿,皆为北周重臣,可见周廷对鄯州边防的重视。周宣帝为太子时曾亲征吐谷浑:“(建德五年)二月辛酉,遣皇太子赟巡抚西土,仍讨吐谷浑,戎事节度,并宜随机专决……八月戊申, 皇太子伐吐谷 浑,至伏俟城而还。”[4]这期间很可能就是□在任鄯州刺史。

的勋官、封爵皆为九命,终官为地方政府军政长官,是一位典型的北周统治集团成员,故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也具有典型性。该墓下葬于建德六年十一月(月旅玄枵)十五日,属于北周晚期墓葬。与同年、同地点下葬的拓跋迪夫妇墓对比,两者墓葬形制、规格及随葬器物组合基本相同;与早 5 年、同地点下葬的独孤宾墓相较,墓葬形制和规格亦基本相同, 独孤宾墓随葬器物较少或为遭盗扰较甚所致。□墓未遭盗扰,随葬器物保存完整且位置大致不变,对了解北周品官墓葬随葬器物组合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颇有助 益。同时,此墓出土的两副玉组佩,是目前仅有的能完整复原的北周玉组佩, 对研究北朝及隋唐时期的朝服葬和舆服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葬于北朝至初唐的高等级墓葬中屡见随葬东罗马金币,如西魏大统四年(538 年)雍州刺史、乐陵县开国子陆丑墓[5]及隋开皇二十年(600 年)独孤罗墓[6]、唐武德四年(621 年)独孤罗妻贺若突厥墓[7],墓主似皆为身份较高的鲜卑贵族。从出土位置来看,北周□墓出土的 3 枚金币显然用于口含和手握,上述墓例中出土的金币性质应亦相同。

附记:考古发掘证照为考执字(2017)第 (748)号。本次发掘领队为肖健一,参加发掘的人员有肖健一、任科社、王谦,摄影为权明利、赵勇,文物保护与修复为权明利、张泊如、岳宇培、王雪琳,绘图由马志敬、郭旭完成。本文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是江柳等同仁的帮助,特此致谢。

执 笔:李 明 肖健一 李小勇

本文以上部分转自“唐顺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因在讨伐黄巾军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车骑将军,随后又被任命为左将军,奉命前往...
乐图馆藏⑦|119年前的乐山乡...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的最强载体,地方文化是传统文化深刻、具体、生动的存在。乐山市地方文献馆致力于将古往...
《山河为证》文物特展7月12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文物特展《山河为证》将于7月12日至8月1...
原创 1... 这篇文章的内容涉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在重写时,我将会保留原文的历史意义和结构,同时加入更多细节...
原创 1...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李鸿章深感羞愧,他亲自前往日本签署了耻辱的《马关条约》。这一举动令他失去...
原创 滕... 1945年12月15日,滕海清率领新四军第九旅悄悄包围了陶庄,准备一举发起攻击。这时,意外的消息传来...
原创 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自信地宣称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给自己定下了“皇帝”这一崭新的称号。...
原创 清... 当然,这就帮你把文章语义保持不变的同时,稍微润色丰富一下细节,改写如下: --- 清末、北洋军阀...
原创 野... “康乾盛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辉煌历史,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帝王的治理下,国家的...
原创 清... 自从皇太极带领清军顺利入关后,那些在边疆苦苦生存的满洲八旗子弟,犹如一跃而起的凤凰,迅速从低层次的社...
原创 1...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兵力曾高达约120万人,最多时一度达到134万余人。停战协议...
原创 大... “公主曾欲借春风之力,故将台榭压城塔。”这是韩愈在描述当年太平公主的权力时的名句。当时,李治和武则天...
原创 晋... 你知道抗战初期,八路军中晋升最快的将领是谁吗?仅仅3个月时间,其职位就与林总、贺龙、刘伯承平起平坐。...
原创 她... 她是晚清后宫最美丽的女子,拥有令人倾倒的容貌和非凡的智慧。年仅13岁,她便通过选秀入宫,迅速获得了太...
原创 金... 提起开国少将金如柏,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到他的儿子金一南,相信大多数人都能迅速联想起他。金一南曾...
原创 同... 袁绍,怀抱着雄图伟业的梦想,在先后击败韩馥与公孙瓒之后,统治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手握数十万强兵...
原创 魏... 古籍里的历史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将如云,谋士尽显风采。各路豪杰纷纷汇聚,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原创 这...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张极为罕见且珍贵的老照片摄于1949年建国初期,地点位于北京的中南海。照片中的人...
展览前线 | 明清文人原来这么... 当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与采菊东篱的闲逸在明清文人心中共生, 当笔墨纸砚构筑的超然天地,同承载着性灵的器...
中世纪时期的硬币剪裁与货币欺诈 由 Brewminate 使用 AI 创建的图像, 根据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