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1861 年),热河行宫的气氛凝重如铅。咸丰帝龙御归天,留下年仅六岁的载淳和顾命八大臣。肃顺作为核心辅政大臣,正与载垣、端华商议朝政,却未料到一场腥风血雨正悄然逼近。
在历史的原本轨迹中,慈禧与奕䜣联手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斩于菜市口。但在这个平行时空里,肃顺的幕僚王闿运提前察觉了政变的阴谋。他连夜潜入肃顺营帐,“中堂,太后与恭亲王已密调胜保军队入京,意图不轨!”
肃顺猛地起身,目光如炬:“传我将令,即刻护送梓宫回京,沿途加强戒备。” 他迅速部署,一面命亲信控制热河行宫的关键要道,一面飞鸽传书给曾国藩,请求湘军北上勤王。
当慈禧的密使抵达密云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毫无防备的肃顺,而是严阵以待的八旗精锐。“拿下!” 肃顺一声令下,政变骨干悉数就擒。消息传回北京,奕䜣惊出一身冷汗,他万万没想到肃顺竟能绝地反击。
肃顺掌权后,立即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改革。他深知,若不打破满汉隔阂,大清将万劫不复。
在朝堂上,肃顺力排众议,重用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厉害得很。” 他公然宣称,“从今往后,唯才是举,不论满汉!”
经济上,肃顺推行 “票盐制”,废除盐商垄断,允许民间自由运销。这一举措使盐税收入从年入 50 万两激增至 500 万两,为湘军提供了充足的军饷。同时,他整顿户部,追缴亏空白银 400 万两,裁撤冗余税卡,压缩宫廷开支,使中央财政从赤字转为盈余。
军事上,肃顺支持胜保组建 “神机营”,装备英国阿姆斯特朗炮和米涅步枪,聘请英法教官传授西式操典。他还力排众议,破格提拔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使其成为首位执掌东南军政实权的汉臣。
面对列强的侵略,肃顺态度强硬。在中俄《瑷珲条约》谈判中,他断然拒绝沙俄的领土要求:“奕山无权割让领土,《瑷珲条约》无效!” 他派人实地勘界,竖立界碑,宣示主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要求公使常驻北京,肃顺坚决反对:“此乃破坏天朝礼制!” 他亲赴前线指挥张家湾阻击战,虽因装备差距惨败,但以三千余士卒伤亡的代价阻滞联军三日,为咸丰帝及宫廷北逃争取了关键时间。
战后,肃顺主张联合俄国制衡英法,他致信沙皇:“若贵国能助我抗英,我朝愿开放东北通商。” 这一策略使沙俄暂时收敛了侵略野心。
光绪二十年(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肃顺此时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他力排众议,任命左宗棠为北洋水师提督,统率舰队迎战日军。
在黄海海战中,左宗棠指挥定远舰奋勇杀敌,重创日舰吉野号。然而,由于清廷内部保守派的掣肘,北洋水师弹药不足,最终被迫退守威海卫。
肃顺震怒,他上书光绪帝:“此战关乎国运,若不倾全国之力抗敌,我大清将万劫不复!” 他亲自坐镇天津,调兵遣将,筹集军饷。在他的努力下,湘军、淮军纷纷开赴前线,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肃顺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满族权贵们对他恨之入骨,暗中策划反扑。
“肃顺专权跋扈,目无君上!” 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慈禧虽已被软禁,但仍暗中联络奕䜣,企图东山再起。
经济上,票盐制的推行损害了传统盐商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抵制改革。“盐税激增,民不聊生!” 各地商民纷纷抗议。
军事上,神机营的西式训练虽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但也引发了传统武将的不满。“夷人之术,不可轻信!” 他们联名反对肃顺的军事改革。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肃顺此时已卧病在床,但仍强撑着身子指挥作战。
“传我将令,死守北京!” 他沙哑着嗓子下令。然而,由于清军装备落后,节节败退。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肃顺握着左宗棠的手:“吾一生致力于改革,虽未能尽善尽美,但问心无愧。汝等需继续努力,振兴中华。” 言罢,溘然长逝。
肃顺死后,慈禧重新掌权,改革成果付诸东流。但他的改革为晚清注入了一丝生机,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如果肃顺未死,晚清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衰落。他的改革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但他的勇气和智慧,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