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孟良崮战役打得有多惨?打完仗后三年,附近百姓都不敢上山
迪丽瓦拉
2025-09-20 14:05:29
0

1947年3月,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蒋介石为了解决战线过长的问题,开始集中精锐力量进攻山东和陕北地区。他将国民党的一部分主力部队调往这些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74师经过美军的亲自训练,装备了全美械武器,并且在淮阴和涟水一带与解放军多次交锋,表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 然而,蒋介石未曾料到,这支强悍的部队最终会被粟裕和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击溃,开启了一场震撼全军的惨烈战斗——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的发生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布局和决策。当时,蒋介石集中兵力进攻山东和陕北的解放区,而华东野战军的领导人,陈毅和粟裕,决策采取战略性撤退,等待时机反击。国民党高层,包括顾祝同,误判华东野战军的形势,认为他们缺乏继续作战的能力,于是下令展开追击。而74师则迅速成为了追击的先锋,虽然起初他们稳扎稳打,但不久后却急功近利,逐渐脱离主力部队。对此,陈毅和粟裕作出果断反应,决定立即反攻,陈毅更是豪言:“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5月13日晚,华东野战军对74师发起了猛烈进攻,标志着孟良崮战役的正式爆发。此时,74师师长张灵甫对于局势的紧急性并未有足够的认识,仍命令部队继续向坦埠方向推进。然而,他们很快就遭遇了华东野战军的强大反击,特别是在天马山一带的战斗中,74师遭到重大损失,部队不仅被压制,还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张灵甫终于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准备带领部队撤退。最初,他打算向垛庄撤离,但很快得知垛庄已经被解放军占领,只得改道孟良崮,并紧急请求汤恩伯增援。然而,汤恩伯虽然震惊,却未能立即派兵支援,而是以“反包围”的方式准备从旁取利。

尽管局势越来越紧张,华东野战军依旧未放松警惕,坚决执行“歼灭74师,活捉张灵甫”的计划。而张灵甫此时在孟良崮阵地上开始了绝望的防守。他让部队在山地上修筑了石墙和障碍物,准备死守。然而,在5月15日的关键时刻,华东野战军展开了总攻,并成功与援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阻击战。就在华东野战军几乎完成包围时,国民党援军意外赶到,双方差点接触。所幸,华东野战军凭借坚强的阵地防守,成功将敌军援军击退。

然而,74师的反击仍在进行,经过数次激烈争夺,双方阵地交换无数次,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张灵甫带领部队顽强反击,甚至一度收复了一部分阵地,但最终在多日的激烈战斗后,张灵甫无奈下令部队突围。然而,突围未能成功,反而被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压制。经过几天的殊死战斗,74师的弹药几乎用尽,士气崩溃,部队的生存空间也日渐狭窄。张灵甫带领部队在山头顽强抵抗,但依然无法摆脱困境。

最终,在5月16日,华东野战军展开了全面攻势,彻底突破了74师的最后防线。国民党74师的绝大部分兵力被歼灭,剩余的士兵则成为了俘虏。尽管如此,张灵甫最终未能被活捉。在战斗的最后时刻,他给蒋介石发出了“杀身成仁”的电报,然后选择了自尽。有关他死因的说法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张灵甫被乱枪击中,但具体情况仍难以考证。无论真相如何,这场史称“孟良崮战役”的惨烈战斗,最终以华东野战军的胜利告终。

在这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虽获胜,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共计1.2万余人伤亡。而国民党方面,74师和83师一个团的3.2万余人被全歼。孟良崮山区地形复杂且难以攻克,每占领一个山头,华东野战军都要进行数次冲锋,战斗异常惨烈。据说,战后当地主百姓久久不敢上山,战斗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这场战役对解放战争具有深远意义。毛主席曾评价道:“歼灭七十四师,付出的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所谓“意义极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士气上的巨大提振。在解放战争初期,西方舆论普遍看好国民党,认为他们在兵力、装备上有优势。然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不仅令解放军士气大增,也让蒋介石的自信心遭遇重大打击。即便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一的74师,在华东野战军的强攻下,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这场胜利让国民党其他部队也意识到,单兵作战无法取胜,必须联合行动,从而间接减轻了我军的压力。

从战略上看,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也使蒋介石在山东的战略布局受到了重创。蒋介石本就高度重视山东战局,甚至将三个王牌军调集至此,试图以鲁中决战为突破口。然而,74师的失败意味着蒋介石的诸多战略计划也宣告失败。对于蒋介石来说,这场战役的失利不可谓不痛苦,但他依旧没有预料到华东野战军如此出色的战斗力,以及孟良崮战役中的各种巧合。

例如,张灵甫对局势的轻视,使得他错误地判断解放军为友军,导致陷入包围。而在他急于求援时,黄百韬和李天霞的部队本可以及时支援,但却因派系内的矛盾和自保心理,未能行动。蒋介石亲自督战并尝试增援,但却遭遇了亲信部队的拖延。甚至在他调动空军进行物资投送时,由于意外,大部分物资竟落入了华东野战军手中。这一系列失误,让国民党军的败局愈加显现。

蒋介石的愤怒可想而知。得知张灵甫阵亡后,他立即撤职了一批国民党高层将领,甚至在办公室对汤恩伯进行了暴力责骂。然而,汤恩伯心中并不服气,他认为张灵甫的狂妄与双方的个人恩怨是导致惨败的主要原因。张灵甫与汤恩伯之间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战术决策上,也在个人的心态上有所体现。张灵甫长期得到蒋介石的偏爱,因此他的独断专行让汤恩伯心生不满,而这种矛盾也直接影响了战斗的最终结果。

在张灵甫死后,蒋介石虽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哀悼,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并承诺照顾其家属。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张灵甫的妻子王玉龄在台湾的生活并未如蒋介石承诺的那般安稳,甚至一度因为生活困难而企图自杀。蒋介石的承诺最终成了空话,他的冷漠与薄情,也让许多曾经为他拼命的将领和家属深感失望。

蒋介石的性格冷酷无情,甚至在战争中也深知如何利用人心,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了捞取个人利益,甘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三国演义》中的关平(历史上是关羽的亲生儿子,而非义子)跟随父亲关羽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樊城...
原创 二... 当时的日本社会,尤其是面对石油等战略资源被盟军封锁的困境,内外资源枯竭,预示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已进...
原创 “... 这个事件被称为“中西礼仪之争”,它的起源在于天主教义和中国传统礼仪之间的冲突。很多欧洲传教士,尤其是...
考古小学堂:让文化传承走进校园... 在衢州市衢江区,一场别开生面的“考古小学堂”现场会于11月17日至18日隆重召开。这场会议不仅是对考...
原创 诸...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术士,他们精通天文、地理、命理等知识,甚至能通过观星、测算来预知未来。这些人通常都...
廉语清风丨法必明 令必行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为取信于民,于都城南门立三丈之木,宣布“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皆疑...
朔州文史•第66期 | 晋商通... 朔州文史 六十六 晋商通道 晋商通道杀虎口 早在3世纪中叶,从甘肃、陕西到杀虎口一带已经存在一条与丝...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 包衣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平时在清朝影视剧以及书籍上都会看到包衣奴才的词汇,“包衣”是满...
浔城记忆 | 11月18日 浔城记忆 11月 18日 九江,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交汇点。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每天...
原创 抗...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其一,是蒋介石所提出的“中国之命运”,即继续...
原创 武... 这件事情从常理来看,应该是有可能发生的。你想一想,在古代,酒大多是米酒,而不像现在的纯白酒,度数相对...
原创 三... 话说,从古至今,只要中原王朝一旦动荡不安,边疆的蛮族必定会趁机爆发战乱!在我国的北方、西方和南方,存...
原创 史... 古代的战争常常是为了争夺土地,不是和外族打,就是进行内战。因为战争不断,很多战将也因此崭露头角,成为...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忠义的象征,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 在刘备逃亡之后,...
在纪录片中感知历史现场 千年一瞬,物语新生。近日,大型历史文物纪录片《千年文物·大唐盛世》持续热播。该片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影...
日本殖民者偷挖琉球人遗骨! 466具琉球人遗骨被日本殖民者偷挖!掘人祖坟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估计也就日本殖民者干的出来!整天研究...
原创 当... 简单来说,日本是人均国土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本想靠入侵东亚国家扩大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间,没想到中国人是...
“滇王之印”领衔,揭谜失落的古... 一枚刻有“滇王之印”的纯金印章,如何揭开一段被尘封两千年的历史?独特的青铜贮贝器上的祭祀场景有何寓意...
专访|阮昕:从“浮生建筑”,到... 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大楼,阮昕教授挥手指向他在大堂支起的编木拱,谈起现代建筑如何精心设计,规划着光...
探访世界文化遗产点锁阳城遗址 这是11月18日在甘肃省瓜州县拍摄的锁阳城城址(无人机照片)。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