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蒋介石为了解决战线过长的问题,开始集中精锐力量进攻山东和陕北地区。他将国民党的一部分主力部队调往这些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74师经过美军的亲自训练,装备了全美械武器,并且在淮阴和涟水一带与解放军多次交锋,表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 然而,蒋介石未曾料到,这支强悍的部队最终会被粟裕和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击溃,开启了一场震撼全军的惨烈战斗——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的发生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布局和决策。当时,蒋介石集中兵力进攻山东和陕北的解放区,而华东野战军的领导人,陈毅和粟裕,决策采取战略性撤退,等待时机反击。国民党高层,包括顾祝同,误判华东野战军的形势,认为他们缺乏继续作战的能力,于是下令展开追击。而74师则迅速成为了追击的先锋,虽然起初他们稳扎稳打,但不久后却急功近利,逐渐脱离主力部队。对此,陈毅和粟裕作出果断反应,决定立即反攻,陈毅更是豪言:“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5月13日晚,华东野战军对74师发起了猛烈进攻,标志着孟良崮战役的正式爆发。此时,74师师长张灵甫对于局势的紧急性并未有足够的认识,仍命令部队继续向坦埠方向推进。然而,他们很快就遭遇了华东野战军的强大反击,特别是在天马山一带的战斗中,74师遭到重大损失,部队不仅被压制,还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张灵甫终于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准备带领部队撤退。最初,他打算向垛庄撤离,但很快得知垛庄已经被解放军占领,只得改道孟良崮,并紧急请求汤恩伯增援。然而,汤恩伯虽然震惊,却未能立即派兵支援,而是以“反包围”的方式准备从旁取利。
尽管局势越来越紧张,华东野战军依旧未放松警惕,坚决执行“歼灭74师,活捉张灵甫”的计划。而张灵甫此时在孟良崮阵地上开始了绝望的防守。他让部队在山地上修筑了石墙和障碍物,准备死守。然而,在5月15日的关键时刻,华东野战军展开了总攻,并成功与援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阻击战。就在华东野战军几乎完成包围时,国民党援军意外赶到,双方差点接触。所幸,华东野战军凭借坚强的阵地防守,成功将敌军援军击退。
然而,74师的反击仍在进行,经过数次激烈争夺,双方阵地交换无数次,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张灵甫带领部队顽强反击,甚至一度收复了一部分阵地,但最终在多日的激烈战斗后,张灵甫无奈下令部队突围。然而,突围未能成功,反而被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压制。经过几天的殊死战斗,74师的弹药几乎用尽,士气崩溃,部队的生存空间也日渐狭窄。张灵甫带领部队在山头顽强抵抗,但依然无法摆脱困境。
最终,在5月16日,华东野战军展开了全面攻势,彻底突破了74师的最后防线。国民党74师的绝大部分兵力被歼灭,剩余的士兵则成为了俘虏。尽管如此,张灵甫最终未能被活捉。在战斗的最后时刻,他给蒋介石发出了“杀身成仁”的电报,然后选择了自尽。有关他死因的说法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张灵甫被乱枪击中,但具体情况仍难以考证。无论真相如何,这场史称“孟良崮战役”的惨烈战斗,最终以华东野战军的胜利告终。
在这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虽获胜,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共计1.2万余人伤亡。而国民党方面,74师和83师一个团的3.2万余人被全歼。孟良崮山区地形复杂且难以攻克,每占领一个山头,华东野战军都要进行数次冲锋,战斗异常惨烈。据说,战后当地主百姓久久不敢上山,战斗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这场战役对解放战争具有深远意义。毛主席曾评价道:“歼灭七十四师,付出的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所谓“意义极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士气上的巨大提振。在解放战争初期,西方舆论普遍看好国民党,认为他们在兵力、装备上有优势。然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不仅令解放军士气大增,也让蒋介石的自信心遭遇重大打击。即便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一的74师,在华东野战军的强攻下,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这场胜利让国民党其他部队也意识到,单兵作战无法取胜,必须联合行动,从而间接减轻了我军的压力。
从战略上看,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也使蒋介石在山东的战略布局受到了重创。蒋介石本就高度重视山东战局,甚至将三个王牌军调集至此,试图以鲁中决战为突破口。然而,74师的失败意味着蒋介石的诸多战略计划也宣告失败。对于蒋介石来说,这场战役的失利不可谓不痛苦,但他依旧没有预料到华东野战军如此出色的战斗力,以及孟良崮战役中的各种巧合。
例如,张灵甫对局势的轻视,使得他错误地判断解放军为友军,导致陷入包围。而在他急于求援时,黄百韬和李天霞的部队本可以及时支援,但却因派系内的矛盾和自保心理,未能行动。蒋介石亲自督战并尝试增援,但却遭遇了亲信部队的拖延。甚至在他调动空军进行物资投送时,由于意外,大部分物资竟落入了华东野战军手中。这一系列失误,让国民党军的败局愈加显现。
蒋介石的愤怒可想而知。得知张灵甫阵亡后,他立即撤职了一批国民党高层将领,甚至在办公室对汤恩伯进行了暴力责骂。然而,汤恩伯心中并不服气,他认为张灵甫的狂妄与双方的个人恩怨是导致惨败的主要原因。张灵甫与汤恩伯之间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战术决策上,也在个人的心态上有所体现。张灵甫长期得到蒋介石的偏爱,因此他的独断专行让汤恩伯心生不满,而这种矛盾也直接影响了战斗的最终结果。
在张灵甫死后,蒋介石虽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哀悼,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并承诺照顾其家属。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张灵甫的妻子王玉龄在台湾的生活并未如蒋介石承诺的那般安稳,甚至一度因为生活困难而企图自杀。蒋介石的承诺最终成了空话,他的冷漠与薄情,也让许多曾经为他拼命的将领和家属深感失望。
蒋介石的性格冷酷无情,甚至在战争中也深知如何利用人心,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了捞取个人利益,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