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所持的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虽然在史料中并未有明确记载,但与典韦所用的八十斤重铁戟却有清晰的描述。在《三国志·卷十八》中,关于典韦持双铁戟的记载尤为引人注目:“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典韦的力量非凡,能挥舞这对重达八十斤的大铁戟,绝非易事。典韦的饭量也极为惊人,每顿食量都能轻松超过几人的分量,甚至一个人端的饭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一切都证明了,食物的能量转化成了他惊人的力量。根据科学原理,典韦那对大铁戟的重量其实并不算过于沉重,考虑到东汉时期一斤大约等于现在的220克到250克,即便按最保守的250克计算,每支铁戟也不过十公斤,这与现代的一些轻型器械相比,显得相对轻盈。例如现在常见的半壶老酒里的一根龙首鞭,尽管对体力要求较高,但比起典韦的铁戟来,显得轻得多。
若从现代的小鲜肉的角度来看,关羽和典韦的兵器恐怕是极为沉重的,但如果站在宋朝、明朝猛将的立场上,他们可能觉得这些兵器完全可以视为小孩子的玩具。关羽的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典韦的八十斤双铁戟,对于他们而言,远不如手中某些兵器重得多。其实,这种对兵器重量的认知,正如我们在职场和社会上常听到的一句话:“你不行,不代表别人也不行。” 这句话来源于《庄子·秋水篇》,里面提到的“井中之蛙,不可以与海者语;夏虫不可以与冰者语”便是对此的写照。每个时代、每种环境的适应者都有其独特的力量和能力,无法简单地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
再从古代兵器发展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兵器的重型化已成为趋势。典韦的铁戟,重量虽然惊人,但相比历史上很多名将使用的武器来说,依然处于较轻的一端。例如,岳云所用的铁椎,历史记载中它的重量已达到八十斤,翻译过来,按照当时的度量衡,这样的铁椎大约为四十八公斤,而典韦的铁戟则仅有二十公斤左右。进一步来看,明代刘綎所持的大刀重达120斤,几乎是岳云铁椎的两倍。尽管这种极重的兵器对力量和技巧的要求极高,但在当时,它们却是战场上的致命武器。《明史》对刘綎的记载中提到,尽管大刀重量惊人,但他却能轻松转动,展示了一个强大战士的无与伦比的力量与技术。
谈到古代冷兵器战争的作战方式,其实许多观众看电视剧时对那些“英雄大将单挑”的画面感到兴奋,但事实上,古代战争的许多战斗过程并非如此充满戏剧性。在实际的冷兵器战争中,一场“合战”通常是短暂的,对抗极为直接。比如双方对冲时,如果一方兵器重且强力,能够瞬间突破敌阵,战斗的胜负往往早早便已分出。这也是为什么冷兵器战斗中,重兵器显得格外重要。重兵器不仅让攻击变得更具威胁,也在体力和技巧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尤其是一些将领,利用重兵器的压制力和高防御性铠甲,往往能够在对冲中占得先机。
例如,重型兵器如狼牙棒、铁鞭和铁锏等逐渐成为战场上对抗重甲骑兵和大将的重要武器。这些兵器不仅威力巨大,而且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的防护,常常能在瞬间打破敌军阵形。现代人可能难以想象,在没有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古代士兵是如何以如此重的兵器与敌人拼杀的。但正如老酒曾亲自体验过的体力劳动一样,古代士兵的体力是经过长期训练和磨练的,因此使用这些沉重兵器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难事。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大力士,在古代或许也能够轻松操控这些重量级武器,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战士。
最后,重兵器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战斗的一种捷径。在那些古老的战场上,每一个大将都有自己独特的武器和装备,这些兵器的重量常常决定着战斗的结果。而古代战争中的“回合”战斗,往往不是像现代战斗那样旷日持久,而是在短短几回合之内就能决定胜负。因为重兵器不仅具备强大的攻击力,还能在快速的战斗中有效地消耗敌人,从而为胜利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