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联解体后,那支强大的苏联军队去哪了?
迪丽瓦拉
2025-09-20 17:31:26
0

随着1991年12月26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了一项历史性协议,这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整体国家的正式解体,结束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

苏联解体后,其领土被划分成了15个独立国家,这些国家中既有俄罗斯这样幅员辽阔的强国,也包括分布在外高加索、波罗的海沿岸和中亚地区的较小加盟共和国。这些新生国家继承了苏联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学界有许多讨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苏联因受到美国的战略压力,不得不将大量财政投入到军事开支,结果导致民生凋敝,社会经济陷入困境,最终加速了国家的瓦解。

然而,事情总有复杂的一面。正是因为苏联在军事上的大量投入,才保证了在国家分裂的关键时刻,庞大的军队保持了高度的稳定和纪律,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军队暴动或叛乱,这为国家解体提供了一定的秩序保障。

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背后有深刻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因为苏联拥有众多顶尖科学家,先进的武器系统和扎实的工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之一。

据统计,二战结束后,苏联军队人数曾达到1100万之多,这一数字至今无人能及。如此庞大的兵力,在国家面临分裂危机时依然保持忠诚,体现了苏联政府对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在苏联,服役军人的收入甚至超过公务员,因此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军。这支强大的军队不仅在二战中击败了德国法西斯,令欧洲列强望而生畏,还在十月革命之后,镇压了白军和西方支持的沙皇残余势力,成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支柱。

面对工业实力同样强大的纳粹德国,苏联军队展现了非凡的战斗力,不仅成功击退德军,还在战后占领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表现出强大的攻防能力。

即使到了冷战期间的美苏对峙阶段,苏联依然维持着超过510万人的陆军规模,其空军部队也超过55万人,配备了5000多架战术作战飞机和1600多架战略轰炸机,实力雄厚。

不过,骄兵必败。苏联在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及其盟友通过援助反抗军,将苏联拖入这场被称为“苏军的越南战争”的泥潭。最终,苏军不得不选择撤军,虽然是挫折,但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军队实力的衰退。

事实上,直到苏联解体时,这支军队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那么,问题来了,这支庞大的军队最终去了哪里?为什么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它的踪影?

答案很简单,随着苏联解体,苏联的军队、武器装备和科研机构被15个加盟共和国瓜分。其中,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获得了最大份额。

众所周知,现今俄罗斯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人口不多,却继承了苏联绝大部分战略武器和军工基础设施。俄罗斯在所有加盟共和国中,最迟提出了解体后军队及武器处理方案。

得益于其辽阔的国土,原苏联境内的兵工厂、武器装备、科研机构和军队驻地大部分位于俄罗斯境内,这使得俄罗斯轻松继承了大量军事实力。毕竟分割后,其他国家难以轻易染指。

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继承了约280万军队兵力,3500架各类飞机,超过1.5万辆坦克,近1万辆重型武器,还有1500多艘军舰。其中最令西方忌惮的是1.75万枚洲际弹道导弹和近千枚潜射导弹,这些核武器被称为“末日武器”,其破坏力足以毁灭人类文明。

因此,尽管美俄关系紧张,美国也不敢轻易激怒俄罗斯,以避免激发不可控的核风险。

那么其他苏联军队去了哪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重点,至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我们以后再深入分析。

乌克兰早在苏联解体前几年,就有建立独立军队的愿望。最初设想军队规模为42万人,但实际上很难与苏联整体军力抗衡,目标未能实现。

然而,苏联解体为乌克兰提供了机会。解体当天,乌克兰总统提出了“分家”方案,直接将苏联驻乌克兰的所有军事力量划归乌克兰,还任命了原苏联空军司令为首任国防部长,显示其决心与俄罗斯划清界限。

乌克兰继承了约50万驻军,以及国内的军工厂和黑海舰队装备。但明显的是,乌克兰并未继承核武器。

乌克兰拒绝继承核武器,部分原因是冷战结束,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时期,核武器使用可能性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乌克兰也明白核武器维护成本高昂,经济难以承受。

此外,核武器维护和研发专家大多在俄罗斯,乌克兰难以获得这些核心技术支持。俄罗斯也绝不会允许邻国轻易拥有核武器,因此乌克兰放弃了核武库。

至于白俄罗斯,作为俄罗斯的亲密盟友,也在苏联解体时迅速提出军队划分方案,要求将所有苏联驻白俄罗斯的军事设施和装备纳入国有。

白俄罗斯继承了约14万军力,其中85%以上为空军,还有大量防空部队。由于地理位置面向欧洲,苏联在其境内部署了众多防空系统,这些系统最终由白俄罗斯接管。

白俄罗斯拥有数量可观的SS-18导弹,射程超7000公里,且搭载多弹头,此外还继承了近2000辆坦克、2600辆特种作战车辆和大量重火力武器,甚至拥有70多枚核武器,并以此为基础重组了自己的军队。

就这样,苏联曾经的庞大军力被瓜分殆尽。

当时,许多军人对国家解体感到惋惜,不愿离开,但政治决定超出了他们的掌控。北约未做改变,苏联解体后,美国实力相对增强,部分加盟国因难以保障自身安全,提出建立统一的独联体安全部队。

这一计划若实现,苏联军事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延续,形成一个不完全解体的军事联盟。对此,多次召开会议探讨,甚至提出让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四国元首共同指挥。

但这一方案最终未能实现,原因复杂。首先,若四国同时拥有核武器指挥权,一旦冲突爆发,核武器的使用权限难以统一,违背俄罗斯的核不扩散政策。

其次,若四国出现争端,统一军队的指挥权将陷入僵局,无法有效执行命令,决策困难重重。

再者,临时的司令部规模有限,只有约400人,预算也很有限,难以支撑统一军队运作。

最重要的是,核武器的指挥链极其复杂,实际操作需经过十几人审批,效率低下,使得这一设想毫无实际意义。

因此,独联体安全部队未能成立,苏联军队彻底解体,各加盟国各自为战,最终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得以坐享其成。这段历史再次提醒我们:团结才能带来力量,分裂必然导致弱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的建立离不开那些为家族做出巨大贡献的皇子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铁帽子王。而在这八位铁帽子王...
原创 朱... 明孝陵:朱元璋的永恒守护 提起明孝陵,许多人都不陌生。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不仅是中国历史...
原创 蜀...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体系相当复杂且具有层次性。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大将军(大司马...
原创 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
原创 蜀...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实现自己取代魏国的野心,在朝廷及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派遣钟会、...
原创 康... “朕亦无过(李)光地者”——康熙 康熙皇帝,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以其智慧和宽容著称于世。在他漫长而富有...
原创 萧...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出生于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
原创 陶... 陶谦让徐州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在63岁时去世,临终前他做出了一个极为重大的决定——将自己治下的...
原创 朱... 一、朱标是朱元璋的“福星” 在《山河月明》中,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几次互动,处理得相当巧妙,给人留下了...
原创 明... 公元1644年农历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并迫使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的北都陷落之后,南京作为明朝...
原创 朱... 在中国古代,许多历史时期的帝王都得到了能人志士的辅佐。这些能人不仅仅有着过人的武艺,还有着卓越的智慧...
原创 努... 1626年,努尔哈赤在68岁时去世,女真族迎来了年仅35岁的皇太极。这一变故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并不算是...
原创 看... 当我们提到“过去总是有迹可循”这句话时,确实能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并不像影视作品或口耳相...
原创 当...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迅速分化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另一方则是以苏联为领导的社会主义...
原创 西... “八柱国”是指八位柱国大将军的简称,这些人物包括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和侯莫陈...
原创 刘... 提到三国,几乎每个人都十分熟悉,它是我们从小就热爱的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影响深远,且改编成了许多影视剧...
原创 尉... 在隋朝的猛将排行榜中,秦琼和尉迟恭无疑是两位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被誉为“万人敌”,是李唐帝国的重臣。...
原创 清... 清朝末代格格:金默玉的一生与皇室丑闻 清朝末期,清皇室的皇子、公主们曾是朝堂上最尊贵的存在,然而随着...
原创 清... 公元1643年,清朝的奠基人皇太极离奇去世,给朝廷带来了空前的政治动荡。在一番权力斗争之后,年仅6岁...
原创 明... 大明王朝的辉煌与遗憾:名字背后的玄机 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璀璨明星,几百年来一直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