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有一句话评价主人公方鸿渐:“你是一个好人,但全无用处。”这句话其实能适用于许多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些官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虽然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对官员的评价标准几乎都离不开“德”和“才”这两个字。一个能担大任的人,必定是德才兼备的。然而,历史上不乏那些自称“清官”的官员,尽管他们能力有限,却凭借这个标签混迹朝堂。有些人或许真的是无能,或许是以“清官”自保,利用这一身份来保护自己免受惩罚。可以说,这些“清官”只是通过高尚的名声掩盖了他们的空洞与不足。
雍正帝是清朝历史中一个十分特别的皇帝,他对官员的选拔标准与前朝大为不同。雍正将“才”放在了“德”之上,意味着他不仅要选拔有德行的官员,更要注重他们的实际能力。尽管如此,雍正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德行的要求,他依旧认为官员必须保持清廉正直,但他痛恨那些名声好、却毫无作为的官员。正因如此,像李卫、田文镜这样的官员,尽管他们的品行不一定完美,甚至有些被称作“酷吏”,但仍然受到了雍正的重用和信任。
雍正帝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标准来挑选官员,他注重实际能力,但也强调官员应具备足够的品行和政治智慧。雍正勤政,凡是品级较高的官员,在任职前都会受到雍正的接见考察,几分钟的交谈便能让他迅速判断出对方的真才实学。雍正一向不信盲目的舆论,认为许多所谓的“清官”和“贪官”不过是通过某些手段制造出来的公众形象。实际上,一些有能力的官员,可能会因为损害地方势力的利益而遭遇恶名,因此,雍正对选拔官员有着极其严谨的态度。他不会单纯听信外界的评价,而是亲自考察,确保选出的是实事求是、能力出众的官员。
雍正的选官标准,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他父亲康熙帝的影响。在康熙年间,有一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江苏巡抚张伯行,然而他与上司噶礼互相参奏,指责对方贪污腐化。噶礼品行不端,但张伯行的弹劾却并没有实质性证据。康熙帝在私下里批评张伯行虽然清廉,但却没有治政能力,连基本的案件也无法处理,导致地方政务瘫痪。因此,康熙帝并不看重张伯行这类官员的清廉,他更注重官员的实际治理能力。
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地方官员的首要任务是为民众谋福利,而不是刻意追求个人的清廉形象。在康熙眼中,像张伯行这样的清官,缺乏处理政务的能力,因此不适合担任重任。相比之下,雍正对这些“清官”则更为直接,他对这些名声不错但实际毫无作为的官员十分不屑。
虽然雍正帝在位时间仅13年,但他却为清朝定下了许多关键的政策,尤其是在选官标准上,他的理念影响了清朝未来几代皇帝的用人策略。雍正时期的地方官员,与康熙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张伯行式的清官,在雍正朝根本无法立足。相反,雍正推崇的都是那些有能力、刚正不阿的“能吏”,这些人或许在性格上不完美,但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务,维护社会秩序。
乾隆继位后,曾有御史批评雍正朝的用人标准,认为如果一味重视“才能”,可能会导致贪官横行,严重影响国家政务。乾隆初年的这种反思具有一定的道理,毕竟雍正晚期的选官方式中,确实有些官员因其能力出众,但缺乏品行,导致了地方民众的疾苦。然而,乾隆并没有改变其父的整体用人方向,虽然他强调官员的品行操守,但他仍然偏向于选拔那些有才干、敢于行事的“能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和珅,尽管他是个巨贪,但凭借卓越的行政才能和精明的商业头脑,仍然深得乾隆宠信,并在朝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综上所述,清朝的选官标准为中国历史上关于“德”与“才”的争论提供了一个答案。清朝历代帝王并不看重所谓的“清官”,而到了雍正时期,他将“才”作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标准,这一政策也影响了后来的朝代。如今,尽管我们仍然强调德才兼备,但实际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官员少之又少。因此,今天的官员选拔仍然面临“德”与“才”之间的权衡,而其中,“法”字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反腐败也因此成为当今国家管理的重中之重。这也显示了今天政府在法治上的决心和魄力,这与古代的政治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