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的蜀汉,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位结义兄弟。他们在桃园结义的场景,仿佛是一幅象征着忠诚与义气的画卷,映照出他们生死相依、互帮互助的情谊。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际,真情最为显现。关羽为了寻找刘备的踪迹,放弃了荣华富贵,勇闯五关,斩杀六将,堪称忠义的化身。而刘备为了给死去的关羽复仇,虽知无法胜算,依旧义无反顾地与东吴开战。这些行为无不展示了古人对“义”字的诠释。
不过,在刘备的结义兄弟当中, 还有一位比关羽、张飞更早与刘备结义的朋友——他叫牵招。牵招虽然比关羽张飞更早结为兄弟,但他却没有与刘备一起建立蜀汉,而是选择了在魏国为官,一生都默默忍辱负重,最终不得志。而更为戏剧性的是,牵招的儿子不仅没有继承父亲的忠诚,反而投身于魏国的征伐之中,成为了摧毁蜀国的功臣之一。这真是世事难测,令人唏嘘。
01. 刘备与牵招
刘备和牵招的缘分,始于他们少年时期的求学岁月。当时,他们一起师从家乡的名士乐隐。两人都崇尚忠义,因此迅速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最终结为生死之交。与家道中落的刘备不同,牵招出身于当地的豪门大族。尽管两人结拜为兄弟,牵招却并未随刘备一起创业,而是留在了故乡。
命运的波折很快降临。乐隐被杀后,牵招冒着生命危险收拾师父的尸体,并因此被推荐给袁绍。尽管当时刘备依旧默默无名,牵招却凭借袁绍的庇护进入了仕途。袁绍去世后,牵招继续辅佐袁绍之子袁尚,直至被暗算而投靠了曹操。那时,正值建安九年,牵招因招降乌丸军被曹操重用,升职加薪,而刘备依旧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到了建安十二年,袁尚被杀,牵招因为旧主的恩情,不顾众人的眼光,祭拜袁尚,并因此再次获得曹操的赏识和升职。尽管牵招无论在军队管理、指挥能力和后勤保障方面都很有才华,但他一生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大部分升职,都源自他为人忠诚、善于结交而被他人举荐,而不是因为自身的军事才能。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或许就与刘备的存在有关。那时魏蜀两国持续战斗,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政治联动,曹魏的高层显然不会给牵招太多的权力。
02. 牵招一生的无奈与坚持
牵招一生并非没有晋升的机会,实际上,他曾多次被提拔。然而,正因为他始终坚持与刘备的友谊,最终未能获得应有的荣华富贵。在许多风云变幻的时刻,牵招依然没有抛弃那份年少时的誓言,即使面临外界的压力和诱惑,也未曾与刘备断交。
许多人看到牵招在曹魏的仕途困顿,可能会认为他为了一个早已败落的盟友而选择自毁前程,但牵招从未因此动摇。尽管刘备当时正处在举步维艰的境地,甚至可能随时丧命,但牵招依然认为,忠于过去的承诺,才是他不变的信条。
即使后来刘备建立了蜀汉,牵招依然没有选择离开魏国,加入蜀汉并谋取一份高官厚禄。尽管他在魏国依旧担任边境的小职,然而他却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民生建设,尤其是改善农业和大力发展教育。曹魏的一些官员甚至为他鸣不平,认为牵招如此忠诚于刘备,未免太过自负,但牵招总是笑而不语。
有些人认为,牵招的忠诚是源于对刘备的个人人格,而更多的,是他对自己誓言的坚守。无论刘备的境遇如何,牵招始终不改其心。尽管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牵招却依旧在自己的一生中找到了内心的圆满。
03. 牵招之子,灭蜀国
岁月流转,刘备和牵招渐渐老去,两位英雄的子嗣也逐渐成长起来。刘备的儿子刘禅虽然早年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但成年后便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刘备去世后,刘禅顺利继位,成为蜀汉的君主。赵云等猛将为他开疆拓土,诸葛亮在内政外交上尽心尽力,刘禅的生活看似安稳。即使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度担心未来的局势,但依然享受着逍遥的皇帝生活。
然而,牵招的儿子牵弘,年纪轻轻便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很快便成为了带兵的将领。牵弘对于父亲一生忠诚刘备的做法并不认同,认为忠诚于一个已经没落的王朝并无意义。在他看来,忠君报国应当是为国家谋取利益,而非为个人的誓言束缚一生。
因此,当曹魏举兵攻打蜀国时,牵弘积极响应,带领大军随邓艾一同进攻蜀汉。邓艾带领轻骑兵绕道剑阁,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迅速攻破了蜀国的防线。这一战,蜀汉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宣告了蜀汉的灭亡。
当刘禅看到大军逼近时,他迅速投降,放弃了任何抵抗。相比于亡国的耻辱,他似乎更关心是否能继续过着安逸的生活。牵弘作为攻破蜀国的主将之一,不知他看到刘禅这般行径,是会感到愤怒与轻蔑,还是会暗自庆幸自己的军功。
04. 结语
牵招一生忍辱负重,坚守与刘备的友谊,而最终他所竭力捍卫的蜀国,却在他儿子的铁蹄下灭亡。这一切,或许是世事难料,若牵招亲自带兵攻蜀,他会选择为忠义出征,还是因为友谊而拒绝呢?这个答案,恐怕只有牵招自己最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