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四千六百年前,中国正处于所谓的“上古三国时代”,那时炎帝部、黄帝部与蚩尤部三方势力相互争斗,最终由炎黄联盟击败了蚩尤部族。战胜后,蚩尤部的族人——被称为“黎民”——逐渐融入了炎黄部族的大家庭。关于“蚩尤”这个称谓,有两种说法:它可能是某个部落的名称,也可能是九黎部落首领的名字,至今尚无定论,难以考证。
由于传统华夏文明的核心是由炎帝、黄帝和蚩尤三大部族共同组成,因此这三位领袖也被合称为“中华三祖”。然而,炎帝和黄帝的称谓都显得十分尊贵且富有象征意义。史书中记载,《史记》提到黄帝因拥有“土德之瑞”而得名,《帝王世纪》则说炎帝因具备“火德王”的圣德而被称为炎帝。可蚩尤的名字为何如此不同?史料中并无明文解释,然而,甲骨文的发现却揭示了一个残酷且令人深思的真相。
在甲骨文中,“蚩”字由“止”和“虫”两部分组成,其中“止”意为脚趾,“虫”指的是昆虫或爬虫,合起来本义是一种会咬人脚趾的小爬虫或蛇。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蚩”为虫类。由此可见,“蚩”本身并非褒义词,后世更是将其引申为丑陋与无知。元代的《六书正伪》曾记载:“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由此,“蚩”成为对愚昧无知者的蔑称。既然如此,作为九黎部落的酋长,怎会以“蚩”自称?显然,“蚩尤”这一称谓极有可能是敌对的炎黄部族强行赋予的贬义称呼。
甲骨文中的“尤”字则由“又”和“一”组成,“又”代表右手,“一”则横置其上,可能暗示多余的手指(如六指)、因犯罪而被截去的手指,或者手上的皮肤病——赘疣等病态特征。尤字通常含有罪过、异常的含义,代表“多余”或“不正常”的状态。因此,作为九黎部落首领,谁会自称为“尤”,暗示自己是多余或有缺陷的人呢?
结合“蚩”与“尤”的甲骨文字义来看,“蚩尤”本质上意味着一个多余的、讨厌的小爬虫。显然,这不是九黎部落对自己领袖的尊称,而是炎帝、黄帝部族对敌人的侮辱与贬低。胜利者为了彰显权威,故意剥夺了蚩尤原本的尊名,用极具侮辱性的词汇取代。这种做法,也反映了古代战争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残酷对待。
蚩尤死后,九黎部落人民的遭遇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九黎部战败后,其民众被称为“黎民”,而在先秦时期,“黎民”在社会中地位极其低下,远不如“百姓”那样被尊重。“黎”字古代通“黧”,原指黑色,所谓“民首皆黑,故曰黎民”,这黑色并非因长时间劳作晒黑,而是“墨面”、“黔首”——脸上刻写黑色符号,作为奴隶身份的标志。
“黎民”中的“民”字含义与现代截然不同。金文中的“民”字形状十分骇人,是“一根针刺入左眼”的形象,象征被刺瞎一只眼。郭沫若曾解释,“民者盲也”,意指这些人被奴役,服从于统治者。传统认为,臣服的人会俯首听命,眼睛呈竖目状态,而不服从则是横目,因此刺瞎一眼,令其成为奴隶的标记。可见,“黎民”群体多为被刺瞎一眼的奴隶,身份低贱。
当然,到了战国时期,“民”字含义有所变化,但依然反映出他们在人们眼中的渺小与无知。《说文解字》中将“民”解释为“众氓”,类似一片萌发的小草,暗示他们人数虽多却无独立意识。
综上所述,“黎民”基本上是奴隶,没有家族姓氏,被当作祭祀的“人牲”或陪葬的“人鬲”,命运极其悲惨。九黎部落的真正名称甚至可能并非“九黎”,而是炎黄部族的蔑称,意为“九个被标记为罪人且脸上被涂黑的部落”。战败后,这些部落成员沦为奴隶,故称为“黎民”。
传说中,炎黄联盟在大战蚩尤时,集合了上百个姓氏集团,类似史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响应的情形。因此,炎黄集团被称为“百姓”集团,而战败的九黎族则沦为奴隶,被称为“黎民”。
总的来看,诸多迹象表明,“蚩尤”和“九黎”极可能并非他们的自称,而是炎黄集团对他们的贬称。随着时间流逝,真正的名字逐渐湮没,人们反倒将这曾是蔑称的“蚩尤”、“九黎”等作为正式称呼。由此可见,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宣言,古今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