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芬兰这个长期坚持中立政策超过七十年的国家,因宣布准备申请加入北约而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那么,芬兰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它与俄罗斯之间又存在着怎样复杂的恩怨呢?
和其他北欧国家一样,芬兰人的祖先与北欧海盗——维京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相较之下,芬兰人更加原始且野蛮。到了13世纪,当时已经成为天主教国家的瑞典发动了十字军东征,征服了芬兰地区,将其纳入瑞典的版图。从那时起,芬兰人也随瑞典皈依了天主教。尽管如此,芬兰人缺乏明确的国家意识,长期处于瑞典的统治之下。
18世纪初,彼得大帝——这位与中国康熙皇帝同时代的俄罗斯沙皇,为了获得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发动了针对瑞典的“北方战争”。最终,俄罗斯击败了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战略要地,成功获得了重要的海上出路。1809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再次打败瑞典,迫使瑞典割让芬兰给俄罗斯,芬兰由此成为沙俄的一部分。
在沙俄统治时期,俄罗斯建立了芬兰大公国,沙皇兼任大公。从整体政策来看,俄罗斯对芬兰的管理较为宽松,芬兰享有较大的自治权,类似于藩属国的状态,这在沙俄庞大的帝国版图中属少见。相比其他被征服的民族,芬兰人在俄罗斯统治下的生活相对宽裕。
1917年,身陷第一次世界大战泥潭的沙俄局势急剧恶化。数百万俄军在东线与德军和奥军鏖战,虽能对付奥军,但面对德军时却连连失利,甚至丧失了波兰。战场形势极其严峻之际,国内革命风起云涌。1917年,先后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其家族最终被革命者处决。
沙皇政权的崩溃不仅意味着统治的更替,还导致了许多沙皇时代被征服民族的独立浪潮。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克兰等国家纷纷宣布独立,芬兰也在此时宣告独立。内部却并非统一,许多工人组织试图模仿苏俄成立苏维埃政权,甚至希望与苏俄合并,最终爆发了芬兰内战。苏俄当时无暇顾及芬兰事务,芬兰白军最终击败了红军,独立得以巩固。
随后,苏俄在与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正式承认了芬兰的独立。然而,随着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的脱离,原本作为沙俄首都的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因距离国界太近,失去了作为首都的战略地位。苏俄最终将首都迁回莫斯科,并将其作为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1922年苏联成立,但苏共始终对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的独立耿耿于怀,尤其是在苏波战争失利后割让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13年后,这种不满促使苏联采取行动。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仅半个月后,苏军趁波兰政府流亡,进入波兰东部,收复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随后,在希特勒发动北欧及西欧战役期间,斯大林也出兵吞并波罗的海三国,重新将它们纳入苏联版图,构筑东部战线。
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后,斯大林把目标转向了芬兰。1939年11月,苏联发动对芬兰的进攻,并在占领区内成立了芬兰民主共和国,意图建立亲苏政府,为芬兰未来加入苏联做准备。芬兰称这场战争为“冬季战争”。战争初期,苏联因行动而被国际联盟开除。
尽管苏军人数远超芬兰,但表现却远不及预期。顽强抵抗的芬兰人给苏联军队造成了极大伤亡,其中最著名的是传奇狙击手西蒙·海耶,他一人击毙了705名敌军士兵。最终,苏联以惨胜结束战争,芬兰不得不割让卡累利阿周边领土,换取了圣彼得堡的安全防御缓冲区,但这也埋下未来隐患。
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因仇视苏联,芬兰在德国的怂恿下加入了对苏联的进攻阵营,展开第二次苏芬战争,芬兰称之为“继续战争”。芬兰收复了冬季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也明白苏联的强大,不再主动进攻。随着苏德战局转变,芬兰果断与德国划清界限,通过割让部分领土换取和平,避免了成为二战战败国的命运。
二战结束后,芬兰选择奉行中立政策,毕竟身处强大的苏联邻近。赫尔辛基成为美苏之间重要的会谈和沟通场所。冷战时期,芬兰的政策虽受苏联影响较大,表现出一定的亲苏倾向,但这种美苏之间的缓冲作用使芬兰得以保持高度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
苏联解体后,芬兰失去了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1995年加入欧盟,但依旧保持中立,没有加入北约。如今,在美国的推动下,芬兰和瑞典这两个北欧国家开始放弃中立政策,申请加入北约。这将直接削弱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战略作用,使北约与俄罗斯的对抗更加尖锐。
最新消息显示,土耳其已否决了芬兰的加入申请,而美国则表现出极大的信心。你觉得芬兰最终能顺利加入北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