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性格懦弱,得知曹操即将进攻汉中,继而对他的益州虎视眈眈,内心惶恐不已。听从谋士张松的建议,他决定请荆州的刘备入川相助,共同抵御曹操和张鲁的威胁。然而,刘备入川后非但没有协助守边,反而趁机占据益州,将刘璋逐出。两人反目成仇,经过将近三年的激烈争夺,刘备终于兵临成都城下。
面对眼前困境,刘璋感慨万千:“我们父子二人在益州治理了二十多年,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不堪。如今又经历了多年战争,若继续征战,成都城内外将流血成河,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惨重。若选择固守,必将令无辜百姓葬身战火,实在让人心痛难忍。”在权衡利弊后,刘璋果断拒绝主战派的坚持,最终打开城门,选择投降刘备。
刘璋放下武器,归顺刘备后究竟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刘备对他又是如何处置的呢?由于陈寿的《三国志》记录简略,关于刘璋归顺后的生活并无详尽记载。但随着刘璋墓的发掘,其匾额上赫然写着四个意味深长的大字,“生陈死刘”,这才揭示出刘备并非表面上那般仁德慈祥。
“生陈死刘”究竟意味着什么?刘璋的墓地位于古堤垱,今属公安县章庄铺镇指南村。这处风水极佳,青山环绕,溪水两侧流淌,环境清幽优美,似乎预示着刘璋晚年得享福气。传闻刘璋晚年曾隐居于此,为避刘备的迫害,改姓为“陈”,过起了农耕生活,最终病逝于此,葬于这片土地。他生前改姓为“陈”,是为了躲避仇敌,而一旦死去便恢复本姓“刘”,象征他生命尽头回归祖先。这便是匾额上“生陈死刘”四字的真实含义,世代相传,成为刘璋及其后代的秘密。
刘璋墓中安置有两块碑,一为铜碑,埋藏于墓室中,其内容未详;另一为石碑,清晰刻有刘璋的封号和姓名,证实了墓主身份。了解了“生陈死刘”的背后故事,也就更清楚了刘备对刘璋态度的复杂与冷酷。
早在公元188年,刘焉奉皇命入益州担任州牧,直至194年逝世,他的儿子刘璋继位成为益州牧,一直执政到214年向刘备投降。父子二人治理益州整整26年,深厚的地缘和人脉关系不是刘备能轻易撼动的。尽管刘备占领了益州,但刘璋依旧是益州士族的精神领袖,随时可能被迎回重掌大权,威胁刘备统治。
因此,刘备虽名义上优待刘璋,封他为振威将军,但心中忌惮极深,遂将其迁往荆州公安,置于关羽监督之下,严密监控,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事实证明,刘备对刘璋的忌惮并非无的放矢。
公元219年,随着关羽遭曹操和孙权夹击,荆州被孙权部将吕蒙夺取,刘璋无奈选择归顺东吴,孙权随即任命他为益州牧。此时,刘璋终于暂时摆脱了生命威胁,得以稍事喘息,直到两年后(221年)去世。
结语:
华夏子孙素重姓氏传承,有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改姓,改姓往往是在生命受到极大威胁时的无奈之举。刘璋墓匾上的“生陈死刘”四字,深刻揭露了刘备的真面目。对这位放下武器的同宗刘璋,刘备表面上热情接纳,实则暗藏猜忌和防范,委派关羽看守,并严密监视,任何异动都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无奈之下,刘璋及其家族只能迫于生存压力,改姓为“陈”,唯有在死后才恢复本姓“刘”,以示血脉不灭。
(本文主要参考史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