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三国志》,总觉得司马懿这人吧,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 —— 你天天路过都不觉得它在长,可某天抬头一看,好家伙,枝桠都快伸到云彩里去了。
他年轻时刚出仕那会儿,曹操还在官渡跟袁绍死磕呢。听说曹操第一次召他,他装病躲了好几年,说是得了风痹,动不了。你说怪不怪?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放着官不当,偏要在家躺着。我总琢磨,那会儿他是不是就看出点啥来了?曹操那人多疑,手下谋士换了一茬又一茬,杨修不就因为太聪明掉了脑袋?司马懿装病时,估计每天躺在床上都在想:这曹家的船,能不能踏上去?
后来还是曹操硬逼着,他才进了曹营。可你看他早期在曹操手下,那叫一个低调。曹丕跟曹植争储那会儿,多少人押宝站队,他呢?就闷头干活,给曹丕出主意也都是点到为止。有次曹丕让他评价曹植的文章,他捏着胡须半天,就说了句 “子建之才,古今罕见”,多一个字都没有。这种分寸感,一般人真学不来。
曹丕当了皇帝,总算把他当成自己人了。可司马懿还是不敢松劲。有回曹丕赏赐他良田千亩,他当场就退回去一半,说 “臣食禄已丰,不敢再受”。你说他心里真不想要吗?未必吧。只是那会儿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 曹家宗室里盯着他的人多着呢,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据说他每天上朝都提前一个时辰到宫门口等着,天不亮就穿戴整齐,站在寒风里跟石狮子似的。
到了曹叡这儿,司马懿才算真正掌了兵权,可日子还是过得提心吊胆。诸葛亮六出祁山那几年,他在前线打仗,后方曹叡的诏书一封接一封,一会儿让进攻,一会儿让死守。有次他打了胜仗,手下劝他乘胜追击,他盯着地图看了半夜,最后叹口气说 “回军吧”。后来才知道,那会儿洛阳城里已经有人说他拥兵自重了。你说他夜里躺在军帐里,听着外面的刁斗声,能睡得踏实吗?
最让人唏嘘的是曹芳即位后,他被曹爽架空那段日子。都快七十的人了,还得装老年痴呆。有回曹爽派人来看他,他故意把粥洒得满身都是,说话颠三倒四,指着丫鬟喊 “夫人”。那演技,放到现在估计能拿奥斯卡。可谁知道,他转身回到书房,立马就精神了,对着地图跟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筹划起兵的细节,眼里的光比年轻时还亮。
从二十多岁出仕,到七十岁发动高平陵之变,这四十多年里,他到底憋了多少事?我总觉得,他不是一开始就想着篡权,就像爬山似的,本来只想爬到半山腰看看风景,可走着走着,发现身边的人要么掉队了,要么摔下去了,最后只剩下自己还在往上挪。
曹操、曹丕、曹叡,这祖孙三代一个比一个精明,可偏偏都短寿。曹丕四十岁就没了,曹叡更可惜,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每次新君即位,司马懿都得重新小心翼翼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就像走钢丝,稍微偏一点就可能粉身碎骨。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曹叡能多活十年,司马懿会不会就这么安稳地当个太傅,死后得了个文正公之类的谥号?可历史没那么多如果。高平陵之变那天,他站在洛水边上,看着对岸惊慌失措的曹爽亲信,不知道会不会想起年轻时躲在许昌家里装病的日子。
这人啊,有时候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芽,也不知道它憋了多少力气,才能顶开那块压在头顶的石头。司马懿这一辈子,活得可真够累的。
不知不觉说这么多了,你们觉得司马懿这几十年,到底是在等机会,还是被时势推着走呢?不妨在评论区聊聊。记得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能沾点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