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时,尤其宠爱汉妃穆嫔,早期他宠幸的是顺懿密妃、纯裕勤妃等位高的妃子,而在宫中逐渐浮出水面的,便是像襄嫔、熙嫔、静嫔等年轻妃子,最终宠爱达到顶峰的是穆嫔。她为康熙生下了最小的儿子,没想到她竟然被雍正封为亲王,这也是颇为出人意料的一个举动。
据历史记载,穆嫔原是苏州的陈姓汉女,父亲名叫陈岐山。
虽然穆嫔的出身没有太多隐瞒,确实来自民间,且属于不在旗的汉族女子,父亲陈岐山也没有任何爵位或显赫身份。在清朝,这种背景的女子根本没有资格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宫中参选。因此,穆嫔的进入宫廷方式必定是通过某种“非正常途径”。
什么是“正常途径”?
正常的选秀方式包括通过外八旗的选秀或宫女选秀,而这些选拔的对象,通常要求是旗籍女子或内务府的包衣,所以,穆嫔显然是没有资格走这种正规的选宫途径。
而“非正常途径”则意味着她是通过某些不为人知的手段被送入宫中的。
史料中提到,从顺治年间开始,朝廷就开始要求地方官员从江南地区采购童男童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这些人便会被送入宫中,有的会成为太监,有的则会成为宫女,甚至有些才貌出众的少女还会成为皇帝的宠妃。而穆嫔恰恰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进入宫中的。
当时的宫廷政治斗争激烈,皇子们为了争夺储位展开了无休止的角逐,康熙作为皇帝,早已身心疲惫。此时,位分较高的妃子们的儿子几乎都参与了这场激烈的“夺嫡”之争,而她们年纪渐长,康熙自然不再宠幸这些妃子。相对而言,像穆嫔这种没有政治背景、年轻貌美、并能给予康熙安慰的汉妃,得到了更多的宠爱。
穆嫔身上不仅拥有迷人的外貌,更为康熙带来了慰藉。她在宫中的表现也确实不负期待。
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日,穆嫔生下了康熙的第34个儿子,这个孩子是皇二十四子,名为胤祕。
而两年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穆嫔为康熙生下了最后一位儿子胤禐,遗憾的是,胤禐刚出生便不幸夭折了。因此,胤祕成为了康熙最小的儿子。
康熙晚年,常带着妃子们和儿子们去承德避暑山庄游玩,这段经历在《京庭十三年》一书中有所提及,记录了穆嫔和胤祕随驾去避暑山庄的情况。
有一次,随康熙一同前往的意大利宫廷画师马国贤,通过窗孔偷偷观察外面的景象。一个太监告诉他,如果想看中国著名的活佛,可以通过窗孔窥视。马国贤望向远处,却误看了方向,看到一位身披深红色斗篷,头戴珠宝的年轻妇女,旁边站着一个约五岁的小男孩,男孩正跪在她身边。
经过询问,马国贤才知道,他看到的实际上是康熙的一位妃子和她的儿子。从描述来看,这位妇女极有可能是穆嫔,而那个小男孩则是胤祕。
当时,穆嫔身体不适,因此康熙特许儿子陪伴左右,这也是康熙在妃子生病时惯常的做法——通过儿子的陪伴来帮助妃子恢复健康。由此可见,穆嫔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这也间接显示她的虚弱。
雍正继位后,发布上谕规定“曾生兄弟之母未经封者,俱应封为贵人”,穆嫔因此被追封为“皇考白贵人”。
雍正对胤祕的关爱无疑超过了其他兄弟,虽然他与胤祕年纪相差近四十岁,但仍然对这位弟弟特别疼爱。雍正十一年,还专门发布上谕,称胤祕为“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的人,并决定封他为亲王,胤祕因此成为了唯一一位年幼的亲王。
此时的雍正,不仅封了胤祕,还封了弘历和弘昼为亲王,这一举措无疑彰显了他对胤祕的宠爱与重视。
乾隆继位后,对于这个比自己年幼五岁的叔叔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刚继位不久,他便为胤祕举行了册封仪式,并特意安排翰林院的官员担任胤祕的师傅,对他进行精心教导。然而,穆嫔的命运却并不如儿子那般幸运,早年身体虚弱,直到雍正五年十一月去世,年仅三十岁左右。
尽管穆嫔早逝,乾隆仍然对她进行了追封,将她追封为“皇祖穆嫔”。
虽然陈氏已经去世八年,但因胤祕的特殊地位,她获得了另一个称号——“穆嫔”。
乾隆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了胤祕,尽管他年轻时偶尔犯错,但比起其他宫中人物,胤祕显然更为温顺。
值得一提的是,穆嫔的命运或许有些不公,她的出身低微,原本是个普通的民间汉女,但凭借偶然的机会,她进入了康熙的后宫,生下了皇二十四子胤祕。随后的儿子得宠,穆嫔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身份。然而,她一生的辛劳与坎坷,最终让她成为了那个命运多舛的“红颜薄命”的象征。
参考资料:《清史稿》《京庭十三年》《永宪录》《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