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宜可:骂胡惟庸,硬刚朱元璋,受刑前还在吼:有种让我把话说完
迪丽瓦拉
2025-09-20 18:33:49
0

一、猛臣之死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新皇登基,总得有所新气象。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而朱允炆的年号则是“建文”,这暗示着一个变化:从军功为主的时代,转向文官治国的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年号的更换,更是整个治国理念的转型。可以预见的是,朱允炆上台后,必然不再像父亲朱元璋那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专注于军事扩张和严酷的统治方式,而是倾向于重视文官的领导地位和思想引导。

这一变化,当然也没有逃过身边大臣的敏锐眼光。猛臣陈性善——一位敢于当面翻阅刘伯温遗书的豪杰——推荐了一个名叫韩宜可的猛臣。韩宜可早年与朱元璋发生过冲突,不仅公然顶撞过这位帝王,还因言辞过激,曾被朱元璋打发去云南受罚。但这位“猛臣”并未因此屈服,反而在云南安分劳作,同时开设学堂教化民风,使得云南的士人风气发生了变化。当地的官员沐英,深受韩宜可影响,常常过来看望他,言谈间,沐英不止一次表示对韩宜可的尊敬,显然是从心底认同这位敢于直言的豪杰。

当陈性善向朱允炆推荐韩宜可时,朱允炆很快便下令任命他为云南参政,同时赋予他左副都御史的高职,表面上是对他的一种任用和尊重。可是,命运弄人,当韩宜可正走到杭州时,病倒在路上,不幸去世。根据《明史》记载,韩宜可死时,天上有一颗大星陨落,战马嘶鸣不已,民间纷纷传言,这颗流星是为韩宜可而降。这种异象,令人不禁联想到他作为猛臣的非凡存在,不仅是体现在政坛的硬气,还表现在人们的深刻印象中。

与其他同代的大臣相比,韩宜可似乎并不显眼,但他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立性和正直,足以令他的死成为传奇。即便是当时的重量级猛臣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去世时也未曾出现如此奇异的天象,足见韩宜可在民间的特殊地位。

二、骂胡惟庸,骂朱元璋

韩宜可,浙江绍兴人,才学自元末时期便广为人知。尽管元廷曾多次招揽他入仕,但韩宜可始终不为所动,他认为天下已经大乱,自己一个文士无意与官场为伍,干脆持身远离。在大明建立后,朱元璋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任命韩宜可为监察御史,这使得他成为了浙江籍刘伯温麾下的一员。

两人虽同在一衙门,但史料中并未提及他们有过私交。这也可以看出,韩宜可为人孤傲,不愿拉帮结派。而当时的大明朝,正是淮西勋贵与浙东集团两大势力相互角力的时期,刘伯温作为浙东的领头羊,已经无法完全避免卷入这种势力纷争。但韩宜可显然与这些势力无关,他完全是凭借个人的刚直性格,走到了权力的核心。

有一次,韩宜可前去向朱元璋汇报工作。正值胡惟庸和涂节正在与朱元璋亲密交谈。韩宜可怒气冲冲地闯入,直接开骂胡惟庸。他指责胡惟庸结党营私,朝堂之上群臣勾心斗角,正事无人做,党同伐异倒成了大多数。更直言不讳地告诉朱元璋,如果继续与这种佞臣亲近,国家会陷入一片混乱,根本谈不上什么“大明”了,倒不如直接叫“大黑”算了。

朱元璋听后暴怒,直言韩宜可胆大包天,竟敢当面辱骂他的心腹。立即命人将韩宜可关进大牢,并威胁若查明他背后有妖言惑众的指使,将严加惩处。

三、再度硬刚朱元璋

然而,没过多久,朱元璋突然决定将韩宜可释放。经过调查,发现这件事完全是出于韩宜可个人的正直脾气,他并未受任何人挑唆。朱元璋意识到,这样的直臣难得,便决定将韩宜可任命为陕西按察司佥事,进一步将他推上了权力的高位。

但好景不长,又有一起事件令朱元璋勃然大怒。陕西方面报告称抓捕了一万名囚犯,建议将他们送往凤阳开荒种地,作为对大明龙兴之地的建设。然而,这项工作本应归韩宜可管辖,当他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必须首先调查这些囚犯是否真有罪,若是错捕冤枉者,将影响民心。

朱元璋气得跳脚,认为韩宜可不过是在挑剔自己下的命令。可韩宜可坚持己见,认为此事关乎民众根基,绝不能草率行事。面对韩宜可的坚持,朱元璋再度怒火中烧,将他再次投入大牢。朱元璋心知他不能容忍反对声音,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复查,结果发现确实有不少错案。

这次事件也让韩宜可成为了宫廷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虽然他敢于直言不讳、硬顶朱元璋,但也因此不断引发皇帝的猜疑。朱元璋开始怀疑他是否真如表面上看起来那般忠诚,甚至心生忌惮,始终未能真正信任他。

四、你是不是把钱藏起来了?

有一回,朱元璋突然微服来到韩宜可的府邸,走进屋内,他眉头一挑,心想:“作为大明的重臣,怎么家里这么贫寒,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这让朱元璋心生疑虑,他随即问道:“你家这么穷,难道是有人事先告知你我来访,所以你故意把钱藏起来了?”

韩宜可听后一愣,立刻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钱箱,猛地摔到地上,结果一打开,箱内竟然空无一物。朱元璋愣住了,忙不迭安慰:“闹着玩的,不必当真。”然后,他还拍着韩宜可的肩膀,心情复杂地说:“为官应节俭,应该戒除奢华,才能以民为本。”

韩宜可不仅仅是一个生性刚强的人,他还深知如何与权力周旋。然而,正因他特立独行,胡惟庸自然不愿放过他,最终借助自己的权势,制造了一个陷害事件,试图将韩宜可置于死地。然而,任何关于韩宜可的决策都必须经过朱元璋的亲自审批。

五、有种让我把话说完

胡惟庸的倒台,终于给了韩宜可喘息的机会。随着胡惟庸案牵扯出许多不法之臣,朱元璋开始将这些罪臣的家眷全部贬斥,甚至一些妇女也被迫交给有功的大臣。朱元璋决定将最美丽的女子赏赐给韩宜可。

然而,韩宜可对此极为不满,立即上书直言:“罪人及其家属本应受到惩罚,但连坐其妻女,岂是圣朝所能容忍的事?”此番言辞,让朱元璋深感震惊。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停止这一不合适的做法,最终没有再对这些家眷采取任何措施。

然而,虽然韩宜可在很多场合上勇敢发声,甚至直言不讳批评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新...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党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山河,还有一张张对外借债。十几亿白银的债务...
原创 郑... 麒麟的神话与现实中的“麒麟” 自古以来,麒麟在中国文化中便象征着祥瑞,是带来幸福和繁荣的象征。很多...
原创 李... 北宋末年的至暗时刻 公元1125年冬,金兵分两路南下,如黑色洪流般涌向北宋都城汴京。此时的北宋朝廷...
原创 刺... 在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堪比鲁滨逊的江湖人物,他便是斧头帮的帮主——王亚樵。国民党军统的三剑客之一...
原创 岳... 据传,民族英雄岳飞本来信心满满,准备在即将收复失地的关键时刻,展开决定性的战斗,却忽然接到了来自皇帝...
原创 他... 他是秦始皇背后的智者,也是大秦的顶级谋士,犹如一把锋利的利剑,为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正因为...
原创 杨...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铲除杨国忠为名义,掀起了对唐朝的叛乱,这场历史事件后来被...
原创 明... 好的,我会保持文章的语义不变,同时丰富细节,字数尽量保持稳定,帮你改写如下: --- 自唐朝以来,...
原创 关... 刘备每次出征时,往往亲自带领一支大军,而另一支军队则由二弟关羽统领。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除了源自桃园...
原创 晚... 1839年,法国化学家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首台银版照相机,这一突破性发明开启了人类摄影的历史。从此,人...
原创 明... 明朝的皇帝姓朱,但为何赐给功臣的国姓却是“郑”?这一现象背后有什么深层含义呢? 有些人或许会有疑问...
原创 我... 前两天,老覃发布了题为《小机械厂仿造拖拉机被嘲笑“太土”,毛主席挥笔大书:卑贱者最聪明》的文章,讲述...
原创 此... 国民党当局开启“宪政”闹剧 1948年7月,为了应对在华中地区日益强大的桂系势力,蒋介石决定任命程潜...
原创 曹... 提到三国历史,许多人立刻会想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历史人物。你会联想...
原创 1...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日... 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日本海军悄然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舰队毫无准备,遭遇了...
原创 清... 1912年,清朝末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尽管许多满清遗老对这一决策心怀不甘,实则无力反抗。那时,满清王...
原创 大... 明成祖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震惊朝野的“靖难之役”。虽然这一过程充满了...
原创 清... 在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曾被视为绝密的武功技艺,像是蜻蜓点水般飞跃在水面,或如灵猴般跳跃在...
原创 董... 提到五虎将,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必然是三国时期刘备麾下那五位著名的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