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羽
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中,唯有关羽拥有“假节钺”这一殊荣。假节钺的含义无需过多解释,只要提及,便能让人联想到它的威猛与权力。对于那些低级的武将和文官,关羽从不需要报备刘备的许可,直接便能下令斩杀。
在正史中,关羽的威名无出其右。论及个人的武勇,关羽做到了“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他斩杀了曹操的大将颜良。试想,关羽在敌军大阵中奋勇冲杀,斩下敌将首级后,依旧从容地提着颜良的脑袋返回。这种威猛,放眼整个三国,几乎无人能及,甚至堪比徐凤年。
另外,关羽的指挥才能也无可挑剔,陈寿更是评价其“威震华夏”。襄樊之战时,关羽单挑曹魏大将曹仁,令这个曾经能拖住周瑜整整一年的猛将,在与关羽的对决中仅仅持续了两个月就败下阵来。更令人称道的是,关羽在水淹七军、擒获于禁并斩杀庞德的过程中,逼得曹操心神不宁,甚至考虑将都城迁移以避关羽锋芒。
曹操如此惊恐,整个三国时期恐怕也就寥寥无几的几位名将能够做到。虽然关羽最后败走麦城,但魏吴联手围攻时,出动了空前强大的阵容,共有十位猛将参与围剿关羽。
其中,曹魏方面的猛将有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东吴方面则出动了陆逊、吕蒙、潘璋、蒋钦和朱然等名将。
2. 张飞
正史中,关羽与张飞并列为“熊虎之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张飞的威猛是众人公认的。程昱、郭嘉等敌人曾高度评价他为“万人敌”。陈寿对他也有极高评价,认为他是“为世虎臣,并有国士之风”。这些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张飞的战斗力在三国中几乎无人能敌。
虽然《三国演义》夸大了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神话,但张飞在当阳一声虎啸,确实将曹操的数千精锐虎豹骑吓退,这一幕是历史真实的展现,足以证明张飞的勇猛。
张飞的经典战役之一,便是与曹魏的张郃对战。张郃以擅长利用地形而闻名,但在与张飞的对决中,反而被利用了地形,最终惨败。为了逃命,张郃不得不丢下战马,带着十余名随从逃入山林。
3. 魏延
魏延,作为一名被《三国演义》有意抹黑的名将,实际上是蜀汉的中流砥柱。刘备对他深信不疑,在蜀汉夺取汉中后,魏延被任命为首任汉中太守,担任这个重要职务的是很多人认为理应由张飞担任的,但刘备选择了魏延,魏延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魏延以一招“重门之围”成功镇守汉中数十年。在阳溪大战中,他率领吴懿等人大败曹魏猛将郭淮和费曜,展现出其超凡的指挥才华。除此之外,魏延还与吴班共同参加了“卤城之战”,并取得了大胜,取得了“甲首三千”的辉煌战果。至于所谓“脑生反骨”的传言,完全是《三国演义》后人编造的,实际上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4. 姜维
姜维,蜀汉继诸葛亮和魏延之后的另一位栋梁之才。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姜维仅26岁,因上司的猜疑而沦为弃子,最后选择投降蜀汉。第二年,姜维便被诸葛亮提拔为征西将军,开始肩负起父亲的遗志,抵御北方的羌胡。
尽管蒋琬、费祎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后对姜维进行了种种压制,姜维却始终默默承受,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肩上的重任。即便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接手了一个更为艰难的局面,甚至形势比刘备和诸葛亮时期更加复杂。但他从未忘记诸葛亮的理想,纵使明知无法逆转局势,他依然全力以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5. 黄忠
黄忠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式人物。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占西川时,黄忠表现卓越,因此被任命为讨虏将军,成为一位杂号将军。在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准备与曹魏争夺战略重地汉中时,黄忠跟随刘备出征。
经过一年的胶着对峙后,法正献出“引蛇出洞”的计策,成功吸引张郃和夏侯渊的注意,并抓住了夏侯渊的破绽。在定军山之战中,黄忠勇猛出击,斩杀了夏侯渊。这一战为刘备夺得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黄忠被封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并列。
6. 赵云
赵云是蜀汉另一位威猛的将领,他的勇猛程度甚至不亚于黄忠。尽管《三国演义》中的赵云长坂坡之战的传奇色彩过于浓重,但这一战也不是完全虚构。赵云面对的是曹操的精锐虎豹骑,战马疾驰、战士猛勇,赵云以一己之力突围,成功带着刘禅脱离险境。这种表现,远非一般人能够做到。
此外,赵云还在刘备征伐西川时独立指挥,攻占了江阳、犍为等地,之后更被任命为桂阳太守,名声显赫。赵云也被任命为刘备的“中护军”,这一职位非常重要,代表着赵云在刘备身边的核心地位。
7. 王平
王平,和姜伯约一样,原是曹魏的武将,后来归降蜀汉。作为魏延之后的第二任汉中太守,王平在统军方面的才华极为突出。在街亭之战中,王平的表现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认可,诸葛亮更是把蜀汉的精锐部队“无当飞军”交给他统领。
在王平担任汉中太守期间,他多次与曹魏名将张郃交锋,不落下风。在兴势之战中,王平以不到三万的兵力,击败了曹爽十余万大军,表现相当出色。
8. 马超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被描绘成英姿飒爽的白马小将,实则在正史中并非如此光彩。马超冲动鲁莽、缺乏远见,早年因反抗曹操,使得自己全家遭到灭顶之灾。
在正史中,马超“割须弃袍”的故事并不成立,相反,曹操曾多次击败马超,令他东逃西窜,最终不断寻求投降。归降刘备之后,马超几乎没有参与重要战役,刘备对他并未寄予厚望,只给了他一个虚名。在蜀汉历史上,马超的贡献远不及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