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当局开启“宪政”闹剧
1948年7月,为了应对在华中地区日益强大的桂系势力,蒋介石决定任命程潜为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旨在通过程潜的控制力切断桂系与其广西老巢的联系,进而稳固湘赣两省的政治局势。程潜虽然出身湘军杂牌,但在早期的历史中已经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自武昌起义起,他便积极参与与袁世凯北洋军的作战,后来又追随孙中山参与了护国、护法等运动。在许多湖南起义和北上行动中,他总能率军奋勇向前,因而在国民党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尤其在湖南,他更是得到广泛的尊敬和支持。
然而,作为湘系的杂牌将领,程潜却一直处于不被重用的状态。北伐战争后期,蒋介石便开始排挤他,甚至将其长时间软禁、扣押,手中的部队也被拆散并吞并,程潜仿佛处于一个“需要时才用,闲时便被丢弃”的尴尬境地。1948年3月,蒋介石主持召开国民大会,自己成为了总统,却不愿桂系的李宗仁担任副总统,因此支持了孙科和程潜一同参选,但最终两人都以失败告终。选举后,孙科凭借与蒋介石及宋美龄夫妇的亲密关系,顺利出任了行政院院长,而程潜则被调回湖南担任绥靖公署主任和省政府主席,尽管表面上职务未减,但与他曾统辖的豫皖湘鄂赣五省相比,此时的程潜可谓名存实亡。
程潜回乡主政
程潜回到湖南后,形势却更加复杂。在此期间,虽然程潜受到广泛的欢迎,许多湖南民众对他表示支持,但与此同时,来自不同派系的反对声音也不断涌现。最为激烈的反对力量,来自湖南省党部主任张炯一派的CC系分子,他们与国民党内部的“中统”特务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掌握党务大权,他们对湖南省的政局拥有较大影响力,任何主政者若不属于陈果夫与陈立夫一派,便会遭到他们的敌视和破坏。
此外,湖南省参议会的参议长赵恒惕也对程潜充满敌意。赵恒惕曾在北洋时期任湖南督军,并与程潜有过长时间的恩怨,两人早已积怨深重。黄埔系的蒋伏生,也因其在黄埔军校的背景和性格上的桀骜不驯,一直阳奉阴违,虽然名义上隶属于程潜,但实质上却不听命令,独立行事。面对这些局面,程潜并未表现出软弱,反而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手段一步步稳住了局势,最终证明了自己并非那些反对者所能轻视的角色。
拉拢利诱摆平所有反对派
程潜显然不是一个容易被动摇的人。在处理张炯一派的反对时,他先派出自己的秘书长邓介松等人,主动与张炯的主要骨干建立联系,不久便通过利诱、拉拢等手段将他们一一转为自己的支持者。原本主张反对的张炯迅速变得孤立无援,最后只能无奈撤离,甚至将省党部主任的位置也交给了程潜。与此同时,程潜通过一系列策略将与赵恒惕的对立关系缓和,明言要安排警卫班保护其安全,暗中却早已对赵的住所进行侦查,赵恒惕心生疑虑,认为程潜意图软禁他,最终决定匆忙逃往上海。
至于蒋伏生,这位黄埔系的将领在程潜眼中是个棘手的对手。蒋伏生以自己的“天子门生”身份而自负,但又因性格残忍和不服管束常惹是生非。如果程潜采取强硬手段罢免蒋伏生,很可能引发一场兵变。为此,程潜选择了更加巧妙的办法:他将衡阳警备司令部升格为警备区,并提升蒋伏生为该区司令,同时保留了他在省军管区副司令的职务,蒋伏生喜不自禁,迅速就接受了这一安排,改去担任新职务,而程潜则通过安排自己的学生刘进接任了长沙警备司令一职,彻底掌控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程潜最终选择起义
程潜上任后的一个月里,凭借一系列精妙的策略,终于成功地收复了所有失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他迅速捋顺了与各方势力的关系,最终将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省党部主任委员、省保安司令、省军管区司令五大要职牢牢握在手中。湖南省的党政军大权,也在这一刻彻底集中在了程潜一人手中,彻底证明了自己无可撼动的地位。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手段,程潜不仅稳固了自己的政权,还以实际行动向反对派展示了自己的强大与决心。尽管历经了诸多风波和波折,但他始终没有向困境屈服,而是通过智慧与勇气最终成功翻盘,巩固了自己在湖南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