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凤凰元年(272)九月,西陵督步阐投降西晋,背叛了东吴的控制。晋武帝司马炎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下诏任命步阐为交州牧,并封其为宜都侯。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份忠诚,步阐将两个侄子步玑和步璿送往洛阳做人质,而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接纳了这一举动,还立即封了这两位侄子为侯。与此同时,东吴镇军大将军陆抗得知此事后,立刻派兵进攻西陵,西晋方面则迅速调集了多路军队进行营救,形势异常紧张。这一事件反映出西陵对于双方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步阐的叛投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关键。
西陵不仅是东吴与西晋之间的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它扼守着长江的咽喉,控制了水路的通道。倘若西陵丧失,西晋的水军就能顺流而下,直扑东吴的都城建业。这一战略位置对两国至关重要,而步阐的选择,表面上看似背信弃义,实则出于生存压力。他并非反复无常之人,而是深感个人安全的威胁,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作出了这一决定。值得一提的是,步阐的父亲步骘在东吴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曾是东吴丞相,步阐的出身并不普通。
步骘,东汉末年生于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当时天下大乱,步骘为避乱南下,定居江东。据《三国志》记载,步骘刚到江东时生活贫困,白天靠种瓜为生,夜晚则刻苦读书。建安五年(200),孙权继位成为江东之主,步骘便被招募为主记。虽然步骘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职务,但他并未停止自己的学习和事业,与诸葛瑾、严畯等人一起游历吴中,并逐渐积累起名声。
建安十四年(209),孙权被朝廷封为车骑将军、徐州牧,而步骘则再次被征召,担任车骑将军东曹掾,随后又成为徐州治中从事。次年,他被任命为鄱阳太守。不久后,步骘因地理偏远而被调任交州担任刺史。到达交州后,步骘迅速展开政治斗争,设计暗杀了心怀异志的苍梧太守吴巨,并成功震慑交趾太守士燮,使其归附。随后,步骘还镇压了割据一方的夷廖等势力,完全控制了交州的局面。
延康元年(220),步骘奉命前往长沙,此时刘备刚刚登基,亲自领兵征讨东吴,为了报杀关羽之仇。为此,刘备积极招揽武陵郡一带的蛮夷势力。孙权见状,派步骘前往益阳镇守,防止蛮夷大举反叛。尽管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但零陵、桂阳等郡依旧动荡不安,步骘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成功平定了这些乱局。黄武二年(223),步骘被晋升为右将军、左护军,之后孙权称帝,他又被封为骠骑将军、冀州牧。
在此期间,原本镇守西陵的陆逊因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前往陪都武昌协助太子孙登,步骘便接替了陆逊的职务,成为西陵督。孙登为人谦和好学,曾主动向步骘请教,步骘回信时详细分析了陆逊、诸葛瑾和朱然等重臣的优劣,建议孙登能够善用这些人才。然而,孙权却日益依赖酷吏吕壹,并且在吕壹的诬告下,丞相顾雍也遭到陷害。步骘和孙登等大臣多次上书劝谏,最终迫使孙权下令将吕壹处死。赤乌四年(241),年仅三十三岁的孙登去世,他的死迅速激化了东吴内部的权力斗争。步骘所支持的鲁王孙霸一派与陆逊所支持的太子孙和一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赤乌八年(245),陆逊因卷入权力斗争被孙权训斥,最终郁郁而终。次年,步骘接替陆逊成为丞相。然而,步骘在丞相位上仅待了一年便去世。步骘死后,其子步协继承了其爵位,并继续镇守西陵。从接替陆逊以来,步骘在西陵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时光,这一时期他赢得了周围邻敌的尊敬,朝内外皆对其威信肃然起敬。正如《三国志》所说:“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性宽弘得众,喜怒不形於声色,而外内肃然。”
步骘去世后,长子步协继续镇守西陵,继位近二十年。步协死后,步阐接任西陵督,但凤凰元年(272)八月,步阐被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任命为绕帐督,调离西陵,成为禁军首领。此举令步阐心生不安,担心自己遭到陷害。正因如此,他在恐惧与犹豫中最终选择投降西晋。尽管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支持,东吴军队仍凭借陆抗的指挥,最终在战斗中获胜,西陵城被攻破,步阐及其亲信、家人均被杀害。
步骘虽然在东吴丞相职位上仅仅呆了一年,但他无疑是东吴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平定了交州,稳固了西陵,显示出他不凡的军事才能。遗憾的是,他卷入了宫廷内斗,身心俱疲,而他的次子步阐在无奈中叛投西晋,步氏一族也因而遭遇了悲惨的结局,除少数幸存者外,几乎全族被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