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立决?”
“流放。”
“去哪?”
“宁古塔。”
“那不还是个死吗?”
在古装剧中,“流放宁古塔”这句话常常出现。大家耳熟能详,“流放”本来是个“捡了一条命”的机会,似乎比死刑还要宽容,但真要面对的时候,却是令人心生畏惧。在不少古代人的眼里,“流放宁古塔”有时甚至比“斩立决”更加恐怖。甚至有些人一听到自己被流放到宁古塔,竟会选择自杀,宁可死,也不愿受那样的折磨。
那么,流放宁古塔究竟有何可怕之处?它为何让众多人闻风丧胆,宁可面对死亡也不愿流放到那里?
一、流放宁古塔的恐怖
首先,流放的地方,往往与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的东北部,气候属于典型的季风型。由于周边地势平坦,几乎没有高山可以阻挡风力,每年春天这里都会刮起猛烈的大风,强劲的风力大到连眼皮都睁不开。到了六七月,又是连绵的阴雨季节,细雨不断,持续十几天甚至一个月都不见天日。
然而,宁古塔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并非这长时间的阴雨或强风,而是它的低温。在清史稿中有记载,一到七月,宁古塔的气温就骤降,到了八月,天上就开始飘起鹅毛大雪,寒冷的季节就此开始,一直持续到翌年二月。极寒天气往往伴随着大风,气候条件的恶劣,简直让人无法想象。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这样的恶劣气候在当时并不稀罕。地球处于小冰河时期,气温普遍低于现代水平。就算放到现在,像宁古塔这样的地方也会让人感到不适,何况古人身处其中,缺乏现代的科技和设施。
除了天气,这里的生活条件也是异常艰难。在没有现代设施的帮助下,许多被流放的人死于寒冷、病痛。即便侥幸活下来,流放犯人的生活也极其困苦。最为严峻的挑战,往往来自流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流放之路长达三千里,犯人一路上要忍受衙役的严苛对待。犯人身份低微,衙役不仅不予关照,还时常鞭打、辱骂,甚至不乏打死人事件发生。如果流放前犯人的家已被抄,衙役在路上对其的对待几乎无情,任凭犯人忍受暴力。
即便能勉强到达宁古塔,也不意味着受苦的日子就此结束。这里的生活没有任何人权保障,流放者基本上是奴隶,充当军队的劳力。每天四点钟就得起床干活,一直忙碌到晚上,甚至连最基本的口粮都得交给驻守的军队。若是犯人有所抗拒或顶撞,便会受到残酷的惩罚,甚至可能遭到杀害。
对于那些有妻女的犯人,流放宁古塔几乎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地狱之旅。相较之下,死刑虽冷酷无情,却也保留了一线生机,而流放到宁古塔,可能一去就是终老。
二、流放岭南:较为宽松但仍艰难
与宁古塔的冰天雪地相比,岭南的流放条件稍显宽松。岭南,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等地,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但交通条件并不方便。流放到岭南的犯人,虽然面临着艰难的旅程,但相比宁古塔,那里的死亡率较低,生活压力也略有缓解。
在唐宋时期,岭南的流放地主要是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虽然地方偏远,但并不像宁古塔那样极端恶劣。岭南的气候变化相对适宜,尽管湿气重,瘴气时有,但和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身心折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岭南地区的治安和生活条件,虽然简陋,却至少不至于让人死于极寒或恶劣气候。
与宁古塔不同,流放到岭南的犯人,虽生活艰苦,但起码能拥有一些人权保障。没有像边防军队那样随意剥夺人的生命,大多数流放犯人依然可以和当地百姓生活,承担一定的农活或手工业工作。即便生活艰难,但最起码有温饱保障。而且,如果碰到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像苏轼、汤显祖、刘禹锡等,虽然被流放,依然能够在岭南发展一番自己的事业,生活也算过得去。
然而,岭南的环境对于北方人来说,依旧是极大的挑战。南北气候差异悬殊,流放途中身体难以适应,生病的几率极高。而一旦生病,由于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很多人死于病痛,或者因劳累过度而死。而在岭南,毒蛇猛兽、瘴气等也让流放犯人如履薄冰。
三、流放黔州:不及岭南的温和
再来看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四川一带。相较于岭南的潮湿和岭南的湿气,黔州地处盆地,气候平和,没有太多的瘴气。这里相对适宜耕种,气候温和,交通也比岭南好一些。所以,黔州成为了唐朝以后许多权贵和重要大臣的流放之地。流放到这里的,不仅是一些权臣,甚至还有皇室亲王和太子。
与宁古塔不同,流放到黔州的犯人,尽管受到朝廷的处罚,但在流放过程中,受到的待遇相对宽松许多。没有像流放宁古塔那样被关押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中,虽然要劳动,但条件比宁古塔稍好。至于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流放之地便成为了一个“隐秘的角落”,然而,他们依然可能被政治对手迫害,或因自身的高层斗争而遭遇死亡。历史中,很多名将和大臣最终死于政敌之手,长孙无忌便是其中之一。
结语
总的来说,流放宁古塔、岭南和黔州,虽然从表面上看,都是古代的惩罚方式,但它们的性质和惩罚的结果却大有不同。流放宁古塔,因其极端的气候条件和恶劣的生活环境,让人几乎没有生存的希望。相比之下,流放岭南和黔州则相对温和些,但它们仍然充满着艰难和危险。流放的命运并非什么美事,尽管有时活着比死了好,但谁愿意一生都活在流放的痛苦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