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七月,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刚满一个月,便收到了一封来自陕西平凉的奏表。内容简单直白,奏表者请求将自己的封国迁至江南某地。
写信的是时任韩王的朱冲(火或),他虽然比宣宗年长仅两岁,但身份特殊,乃是皇帝的堂叔。由于两人从小在南京一起长大,关系亲近,因此韩王和宣宗的关系一直较好。
然而,将韩王的封地从平凉迁往江南的请求,实则是先帝仁宗朱高炽的决定,刚刚继位的宣宗当然不愿轻易改变。所以,他回信告知堂叔,虽然自己会尽力帮助解决其他困难,但封国的变更却实在无法应允。
宣宗在回信中写道:“国中凡百费用已令有司措置,宫室亦令工部修理。军校在逃者,可令护卫仪卫司以名闻,即付所司追捕发去。所喻改国江南,则有先帝之命在,固不敢违。且闻平凉善地,先帝所择以处至亲,人情居久则安矣。”—《明宣宗实录卷三》
韩王的家族背景
韩王朱冲的父亲朱松,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子,是一位年轻的亲王。朱松的封地本应在辽东的开原,但由于靖难战争的影响,他未能前往就藩。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朱松因病去世,年仅28岁,遗体葬于南京安德门外岩山(今称韩府山)。
尽管朱松早逝,韩王家族却并不缺乏子嗣。除了几位夭折的子女,韩王仍有三子一女在世:韩世子朱冲(火或)、襄陵王朱冲秌、乐平王朱冲烋和荣河郡主。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朱冲继承韩王的封号,且由于年幼,兄弟三人一直住在南京,没有前往辽东。
他们兄弟的品行端正,热爱文学,深得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及叔叔朱棣的喜爱。在永乐朝,亲王和世子们频繁到京朝觐,宴请工作通常由太子负责。直到朱冲继封韩王后,朱棣常让他代表朝廷接待其他宗室亲王与世子。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晋王济熺带着其世子美圭来朝,特命韩王朱冲接待。—《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二》
即便在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下令将都城迁至北京时,兄弟三人仍得以留在南京。与他们不同,十八叔岷王朱楩被迫迁至北京。
朱高炽的举措
朱高炽继位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召韩王兄弟进京。兄弟三人在宴席上作诗称颂,皇帝听后十分高兴,特赐敕书表彰。
皇帝在敕书中写道:“览王诗颂,词明理畅,足见勤学好文之笃。诵之至再,嘉叹不已。诸弟皆有淳笃明敏之资。自今亦潜心再籍,用志古之贤王。使东平、河间不得专美前代,岂不伟哉!”—《明仁宗实录卷七》
然而,兄弟三人毕竟已成年(韩王28岁、襄陵王24岁、乐平王20岁),在南京久留已不合适,然而由于辽东并不适合长期居住,朝廷认为将韩王送往那里几乎等同于自投火坑。最终,朱高炽决定将他们派往平凉,而无需再迁往辽东。安王朱楹去世后,平凉的安王府将成为韩王府,处理起来不费多少事。
平凉的困境与困难
兄弟三人启程前往平凉时,朝廷急促催促他们尽早出发,最好四月份就能到达。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韩王兄弟刚抵达平凉,便得知了宣宗皇帝的突然去世。面对局势的变化,韩王不禁动了将封国迁至江南的念头,这才促使了他写信请求改变封地的决定。
然而,除了遭遇亲王封地更换请求被驳回的打击,韩王的护卫官军也在背后捅了他一刀。安东中护卫百户丁源等五十余人向朝廷上奏,称韩王府的长史、护卫指挥等官员有违法行为。
宣宗在收到奏章后,凭着敏锐的直觉判断此事不简单,立即要求兵部尚书张本调查。经过调查,得知这些人之所以诬告,是因为他们觉得平凉太远,且不想承担艰苦的工作,于是利用诬告来脱离韩王府的工作。
最终,经过详细审讯,这些官员被定罪,并且此事得到了妥善处理。—《明宣宗实录卷八》
改迁之请求与补偿
由于平凉地处偏远,韩王在此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韩王府的宫殿过于简陋,无法容纳其众多亲属,且当地粮食匮乏,使得生活尤为艰难。宣宗在收到韩王的请求后,立即命工部派遣官员前往修整平凉的韩王府,同时还赐予了韩王府安王府的产业作为补偿。
然而,由于陕西地区的天灾影响,粮食减产,许多民力不足,导致修整工作进展缓慢。宣宗也感到难以满足韩王的所有要求,但仍给予了一些灵活的补偿措施,如允许韩王府从陕西其他地区购买食盐,免除一些繁重的事务等。
尽管如此,韩王在平凉的生活并未变得轻松。他所面临的困境仍然十分严峻,尤其是当他再次提出希望将封国迁往江南时,宣宗坚决否决了这一请求。韩王所提出的具体目标——长沙,由于与朝廷其他亲王的利益相冲突,最终未能获得批准。
宣宗虽然未能同意韩王的请求,但仍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补偿措施,如允许韩王府调整护卫军的布置,延长某些事务的处理时间等。—《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七》
结语
宣宗的种种支持举措,虽无法完全解决韩王的困境,但仍缓解了不少压力。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朝廷为韩王家族安排了王妃,并将一些遗产赐予韩王。而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荣河郡主去世,韩宪王墓园的管理也交由仪宾王荣负责。
然而,尽管韩王家族得到了一些支持和补偿,但他们依然心有不甘,对迁往江南的渴望始终未减。在明英宗正统年间,韩王家族再次上奏请求迁国江南。尽管这一请求最终未能实现,但这段历史仍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