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秋,河南巩义遭遇了连续几天的暴雨,北宋皇陵区内的几座帝陵和后陵的封土堆相继发生了塌陷。消息迅速传开,地方文物部门随即提出申请,建议对其中一座受损严重的帝陵进行抢救性发掘。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对帝陵级别的墓葬通常是禁止随意发掘的,但由于这次塌陷事件导致陵墓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因此该申请最终获得了批准。
此次发掘工作由河南文物研究所主导。然而,由于没有人曾经进行过帝陵的发掘工作,考古人员决定先从规模较小的皇后陵入手。经过慎重选择,最终确定了元德李后陵作为首个发掘目标。李后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四位皇后之一,安葬在宋太宗的永熙陵内。尽管她在生前并未获得太多显赫的地位,仅是赵光义的妃嫔之一,但她的命运却戏剧性地发生了转折。李后年仅35岁便去世,而20年后,她的儿子赵恒(宋真宗)意外登基为帝,李后被追封为元德皇后,并重新以皇太后的礼仪安葬。
这次暴雨造成了李后陵南部封土的大面积坍塌,暴露出一个长约10米、宽8米的大洞,地宫顶部也显露了出来。原本,帝王和后妃的陵墓应当具有最高规格的建筑质量,工艺复杂且十分精良,怎么几场暴雨就能造成如此大规模的塌陷呢?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原来,这些陵墓曾多次遭到盗扰,其中最为严重的两次分别发生在北宋末年和清末民初。李后陵的封土台塌陷,正是由于民国时期的盗洞所引发的。
1984年10月,李后陵的正式发掘工作开始了。经过勘测,发现李后陵的占地面积约为2.75万平方米,陵区的四周围绕着四道长达110米的神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扇神门。南神门外有一条140米长、38米宽的神道,道两侧分别设有阙台、望柱以及文武臣石像等,几乎是标准的皇陵配置。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除了石像生,其他的地面建筑早已消失殆尽。
经过一段时间的清理,陵墓的地下遗迹逐渐显现。李后陵的墓道向下倾斜,长达34米,墓道上方铺设着数层青石和鹅卵石砌成的防盗层,考古人员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才将这些石块清理完毕。然而,对于盗墓者来说,这些防盗措施几乎毫无作用,因为他们通常不走墓道,而是直接从封土台打洞,直达地宫。
到了次年春季,考古人员终于抵达了地宫的入口。地宫长约25米、宽22.5米,位于地下15米处。入口处是一个高约6米、宽4.3米的拱形结构,原本用来封堵的封门墙早已被破坏,墙后两扇巨大的石门也倒塌在地,门后有一条甬道,直通墓室。墓室的结构简单却宏伟,是一个单体墓室,穹隆顶,直径大约8米,最高处为12.6米,外形像一颗圆顶的子弹,令人不禁联想到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进入墓室后,考古人员发现墓室的四周墙壁上,雕刻着一根根砖雕立柱,分割成11个壁面。正对墓门的北壁上,装饰有精美的门窗、桌椅、衣架、灯饰等立体砖雕,但由于长时间的盗扰,这些砖雕上的彩绘纹饰大多已经脱落、氧化,剩下的只是黯淡的砖块。幸运的是,墓顶上绘制的星空图得以保存,星空上星辰点点,一条银河横跨其中。从墓室底部仰望,给人一种仿佛置身浩瀚宇宙的感觉。
由于历史上的盗掘,墓室内积满了淤泥,淤泥中甚至夹杂着一些民国时期的瓷片。经过仔细清理,考古人员从淤泥中发现了许多越窑青瓷的残片,经过修复后,数十件北宋时期的越窑瓷器精品得以展现于世。除此之外,墓室里还出土了一批定窑白瓷的残件,多为盘和碗,有些碗内还绘有龙凤图案。
在筛选泥土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晶莹剔透的长条形玉片,经过仔细辨认,玉片上竟刻有文字!这些文字上还有残余的金粉装饰。尽管玉片已经损坏,但凭借着依然可辨认的文字,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玉片可能是帝王用于祭告天地的“玉册”。其中刻着的文字内容,以宋真宗的口吻写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哀悼与怀念。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些玉册内容的解读引发了新的谜团。从玉册的内容来看,分为“谥册”和“哀册”两部分。谥册主要是对墓主人生的评价,而哀册则着重记载墓主的生前事迹。为了准确解读玉册上的文字,考古人员查阅了《宋会要辑稿》和《宋大诏令集》两部北宋官方文献,并进行了对比。经过比对,他们发现,谥册部分的内容虽然不完整,但与文献中的记载相符;然而,哀册中的内容却与文献中的版本大相径庭!
考古人员一度怀疑发掘出的玉册是否为伪作,但在仔细分析玉册的材质、规制,以及哀册中语法的特点后,他们最终确认这些玉册确为真品。既然如此,为什么宋真宗要留下两篇内容截然不同的哀册?一篇流传在世,另一篇却被埋藏在墓中?然而,由于发掘出的玉册残缺不全,部分内容缺失,墓中的这篇“哀册”究竟隐藏了哪些未解的真相,或许永远也无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