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开始着手整顿总政直属单位。当时,这些单位的级别虽不算太高,但它们在军队和地方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特别是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拍摄的影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李德生决定首先从整顿八一厂入手,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的成员不仅包括总政机关的人手,还特地从国务院借调了三位同志进行调查,确保整顿工作能够深入开展。
为什么要优先整顿八一厂呢?这个单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不仅是一个存在很多问题的“老大难”单位,而且在文化传播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力巨大。如果能通过整顿解决八一厂的问题,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李德生将八一厂的整顿工作视为一个关键的起点。
当时,八一厂的领导权已经被造反派夺走,原本的领导和文艺骨干被纷纷清洗、打压,许多人甚至被下放到劳动岗位,无法继续从事原有的工作,导致厂内事务无法正常开展。作为总政直属单位,八一厂的情况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
自1967年八一厂被夺权以来,1968年厂内成立了革委会。面对这个局面,李德生决定将60军政治部主任彭勃调任八一厂负责工作。当时,60军隶属于南京军区,在征得许世友同意后,彭勃便被任命为八一厂革委会主任。彭勃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曾在抗战时期参军,担任过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以及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具备了处理复杂群众问题的能力。
然而,彭勃接手八一厂后,面临的困难远超预期。厂内的矛盾与分歧不断,尤其是在政策落实和团队合作上,革委会内部出现了较大的意见不合。有些人对八一厂有很强的控制欲,借助《红灯记》摄制组的成员向彭勃施压,制造了不少风波。一些人批评彭勃为“宗派主义”,并向他提出许多刁钻的问题,这让彭勃感到非常委屈,却一直选择沉默不言。为了安抚彭勃,李德生和副主任田维新专门找他谈话,并给予了他不少宽慰。
虽然彭勃有过管理大单位的经验,曾在南京市主持过工作,但八一厂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这个单位被许多人拿来做文章,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尽管彭勃拥有总政部主任李德生的支持,但“文革领导小组”内的一些人却依旧紧抓文化战线不放,处处刁难,甚至将一些小问题上升为大问题。这让彭勃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奈,原本在部队工作时平稳安稳的他,在八一厂却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始终受到诸多制约。
李德生深知彭勃所面临的困境。李德生自己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难,尤其是在1968年前,他担任军长时,曾因稳定安徽地方局势而被调任中央工作。在毛主席、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李德生积累了不少应对复杂政治斗争的经验。他对彭勃说:“我知道你的处境非常困难,但你如果走了,换个大军区司令员、政委来,也未必能够立即应对八一厂的现状。我们都是军人,我们要用党性来工作,要顶得住压力,必须要有这样的气魄。”
对于八一厂的诸多问题,李德生要求工作组从实际出发,逐一查明情况。经过反复调查和多次会议,终于使得厂内各方意见达成一致。李德生提议撤销八一厂的革委会,恢复过去厂长和政委分工制的管理模式,任命王心刚为厂长,彭勃继续担任政委。这个提议经过总政部党委讨论后得到了认可,虽然部分人对此表示反对,但最终该方案上报中央、军委并获得批准。
此后,彭勃调任回军队,先后担任江苏省军区政委等职,直至2022年4月因病去世。在八一厂这段历程中,彭勃曾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但也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和深刻的政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