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殷墟申遗成功十九周年之际,记者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博物馆执行副馆长何毓灵。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安阳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九年过去了,殷墟在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展陈传播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博物馆执行副馆长 何毓灵
“十九年时间很长,我们殷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展示的效果大家可以看到,十九年前我们还是殷墟的老馆,到去年(2024年)我们的新馆盛大的开放。这十九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国人对于文化、对文物的热情和激情也是非常澎湃的。我们殷墟的考古也取得了重要的一些进展,主要是突出在几个方面。第一,我们殷墟洹北商城的发现,洹北商城虽然发现在1999年,后来进行了大量考古工作,但是从申遗之后的这(近)二十年,我们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近年来,一大批殷墟人牢记嘱托、坚守岗位,用“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决心和毅力,在殷墟这座人类文明的宝库取得了一些列重大发现。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博物馆执行副馆长 何毓灵
“说到我们传统认知的殷墟,特别像殷墟的宫殿区发现大型的池苑遗址,我们殷墟的王陵区新发现的双重隍壕还获得了2022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发现,殷墟这个时期城市内部的道路网格,这个就是城市规划的骨架和框架。道路系统的发现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看到的殷墟整个道路系统比较清楚了。还有一个我们比如说我们这(近)二十年殷墟很多手工业作坊区的发掘。我们对手工业生产、资源的控制和处理,产品的分配这些都了解得非常非常充分。”
2024年,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给世人呈现出一个外观古朴厚重、展厅主题丰富、历史脉络清晰、文物品类多样、展陈手段多元、文创丰富时髦的商文明博物馆,开馆至今,前来参观打卡的游客已突破240万人次。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博物馆执行副馆长 何毓灵
“这(近)二十年重要的研究成果,或者我们重要的发掘收获,普通我们的游客在哪能看见呢?都在我们殷墟(博物馆)的新馆里面,我们充分地去展示了。大家可能会看到有时候我们那个文物的标签上我们会写2023年刚刚发掘出土的,甚至可以说“新鲜出炉”的文物,我们都给它展示得非常非常清楚。刚刚发现的重要的(考古)成果就能够在我们的博物馆里面去展示,这是我们殷墟博物馆最大的一个优势。”
从1928年至今,殷墟考古持续了近百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作为长期在殷墟从事考古工作的何毓灵来说,殷墟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未来还要继续和同事们一道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博物馆执行副馆长 何毓灵
“到2028年,殷墟的发掘就一百周年了。我们会举办系列的活动,同时我们也会坚守在田野进行大量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的工作。当然我们讲未来更长的五年或者是十年,我们还会围绕着殷墟都城这些不同的功能区划,比如说道路网格系统,还有宫殿的系统,还有王陵区的一些系统,还有我们的一些手工业作坊,我们还会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进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