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中国遭遇了历史上著名的庚子国难。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领导的八国联军——英、美、法、俄、德、日、意、奥——联合出兵,击败了清朝军队和义和团,迅速占领了清朝的都城北京。这一局势让一直觊觎中国的列强——包括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看到机会,企图在这个动荡的时刻分割中国。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却在这一过程中坚定反对列强的瓜分行为。那么,为什么美国会在这种时候站出来,反对其他列强分割中国呢?
回顾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光绪帝深感大清已无法依靠传统的洋务运动进行自我振兴。相比之下,邻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迅速崛起,这让光绪帝深感震撼。他决定效仿日本的做法,从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盘西化,因此推行了维新变法。然而,改革触动了旧有官僚和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抵制,尤其是在慈禧太后的专权下,光绪帝的改革之路变得异常艰难。权力几乎完全掌握在慈禧手中,导致光绪帝根本无法通过行政手段推进改革。
改革遭遇挫折后,曾有一些人建议光绪帝通过强硬手段从慈禧手中夺回权力。光绪帝甚至计划借助袁世凯的“新军”,通过军事力量削弱慈禧的权威。然而,朝廷内外的重臣几乎都忠于慈禧,这使得袁世凯开始怀疑维新派的胜算,最终站到了慈禧一方,将光绪的计划报告给了她。得知光绪帝的企图后,慈禧暴怒,她不仅下令杀害了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如谭嗣同和康广仁,还将光绪帝软禁在宫中,彻底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新变法彻底失败。
这次冲突彻底撕裂了光绪与慈禧的关系。慈禧逐渐意识到自己已无法再控制光绪,于是开始考虑将其废除,扶持一个年幼的皇帝上位。虽然张之洞、李鸿章等重臣坚决反对这一决定,且光绪帝本人的思想较为开明,主张引入西方的文化与技术,但慈禧坚持她的顽固立场,不愿接受西方的影响。与此同时,西方列强普遍支持光绪帝,认为他的改革对他们的利益有利。因此,当慈禧打算废掉光绪时,西方列强的干预让她愈发对外界产生敌意。
就在这时,英国商人经营的《北华捷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建议慈禧退位,将光绪帝复位。这虽然只是报纸的观点,但慈禧的亲信荣禄却误将其上报,歪曲为西方列强欲插手中国政局的信号。得知此事后,慈禧彻底失去理智,认为列强的干涉可能导致她失去政权,为了维持权力,她急于向外宣战,并纵容义和团攻击洋人。义和团不仅屠杀了大量外国人,还发动清军炮击西方列强的使馆区,直接挑起了列强的愤怒。
这场冲突迅速升级,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由于实力相对较弱,未能参与侵华战争,而由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开始大规模进攻中国。中国的地方官员如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和许应骙等,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签署了《东南互保条约》,选择保持沉默,并未出兵支援朝廷。最终,慈禧太后在连番失败后不得不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避难,北京再次被列强攻占。
此时,英国提出了一个建议:将中国划分为各国的势力范围,其他六国纷纷表示同意。然而,唯一站出来反对的国家竟然是美国。
在庚子之难之前,西方列强已经在中国占据了大量领土。自1689年沙俄通过《尼布楚条约》开始占领中国的东北领土以来,西方列强便不断蚕食着中国的国土。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侵占了大清的黑龙江以北约46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北京条约》又将大清的约43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了沙俄。此外,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也在鸦片战争后逐步侵占了大量中国领土,包括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山东等地。这些强租、割让的领土无一例外都位于中国的沿海富庶地区,形成了一个个势力范围。
若按英国的提议进行瓜分,其他列强早已占据了大部分资源丰富的海岸线地区,剩下的贫瘠内陆地区则留给美国,这显然无法让美国接受。而且,由于美国的势力在中国尚不及其他列强,美国即使获得一块内陆领土,也难以从中获取足够的利益,甚至可能引发中国的激烈反抗,带来极大的维护成本。
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和美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许多中国学生开始赴美留学,美国企业也通过贸易从中国获得了大量财富。因此,美国并不希望看到清朝被分割,而是希望继续从中获益,同时还要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和平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避免被视为殖民侵略者。
因此,正是出于这些考量,美国极力反对列强瓜分中国。虽然最终列强并未成功划分中国的领土,但它们却通过“辛丑赔款”向清朝索要了巨额的赔偿,总计达到了4.5亿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