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一生中经历了两次投降。第一次,他投靠了曹操,后人为了美化这一行为,便编造了“降汉不降曹”的说法。然而,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投降给曹操并不足为过。毕竟,彼时的关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选择投降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失误。
然而,关羽第二次投降显然是不可原谅的。此时的他已经成为蜀汉的二把手,拥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其投降的政治后果极其严重。有人认为,若他此时不投降,那无疑就是假装投降。根据传言,吕蒙并未听从将领的命令,擅自做主将关羽杀掉。但这种说法并是不成立的。在历史上,吕蒙并没有权利杀掉关羽,更不敢如此冒失行事。
《三国志·吴范传》中记载了关羽在马城落败时曾向孙权主动请降的事迹:“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关羽与孙权之间曾有过激烈的言辞冲突,孙权对他向来心存不满。因此,当关羽投降之后,最终被斩杀的结果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顾及关羽的面子,外界可以说他的投降是伪降,但不管是虛假还是事实,关羽最终的投降是无法改变的。这个污点将伴随关二爷的一生,使他无法摆脱。或许他曾认为,凭自己的身份地位,孙权不会对他下杀手,就像他未曾杀于禁一样。然而,谁能预料到孙权会不讲武德,最后还是做出了残酷的决定。
根据史料的记录,公元219年农历腊月,关羽带领十余骑一路突围,抵达了离益州仅十、二十里远的临朐(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不幸被俘,他的长子关平也在临州被杀。
《三国志·吴主传》中提到:“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由此可见,历史上对关羽的投降存在不同的解读。一些学者认为陈寿并不明确关羽的投降是真是伪,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关羽确实在战斗中败北并最终选择了投降。究竟是真是假,只有关羽本人清楚。不过,以他的经历来看,真实的投降似乎更合情理,毕竟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后,想要找到机会逃回蜀汉也是人之常情。值得一提的是,关羽此时已年迈,对于背负恶名度过余生的想法,或许是他心中不愿承受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