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复苏时期
1949年,台湾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被荷兰和日本殖民的历史,原本满怀期待迎接祖国回归的台湾人民,却迎来了蒋介石带领的百万败兵残军。此时的台湾经济几乎一无所有,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困境。台湾当时的货币发行量在短短三年内暴增了157倍,这比当时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还要惊人,通货膨胀导致一斤大米的价格高达15000旧台币,物价在一年内飙升了九倍。原因之一是蒋介石为了支援大陆内战,大量稻米被运往大陆作军粮,造成台湾本地米价飞涨;同时,政府将樟脑、火柴、烟酒、盐、糖等日常必需品纳入专卖,许多民间企业因此破产,经济环境极为恶劣。
台湾的通货膨胀
幸好蒋介石早有应对之策。为实现反攻大陆的梦想,他秘密从上海中国银行、南京中央银行等地吸收了约400万两黄金白银,并加上国民政府国库储备的400万两黄金分批运往台湾。这800万两黄金相当于当时中国所有的黄金储备,是一个庞大的数额。为了稳定难以控制的物价,蒋介石果断决定废除旧台币,发行新台币,设定80万两黄金作为新台币的储备,并规定储蓄月利率高达7%。这吸引了大量民众将钱存入银行,台湾的货币流通得到了有效回笼,通货膨胀逐渐缓解。
台湾的土地改革
当时,台湾土地大多掌握在少数地主手中。与大陆采取激烈的土地改革不同,蒋介石政府谨慎行事,担心直接剥夺地主土地会动摇蒋家的统治基础。于是,政府将部分水泥、工矿、造纸、农业等国营企业转为民营,并将股份分给地主,让他们既能保有利益又不会反对政府。这样一来,征地变得顺利许多。征收的土地则以农作物年产量2.5倍的价格卖给农民,如果买不起,还可以享受长达十年的无息贷款。借助美国大量订单和经济援助,台湾逐步恢复到二战前的经济水平,开始实行“以农养工”策略,即通过出口农产品赚取外汇,再投入工业发展。
台湾戒严的38年
1945年,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执政期间风格强硬、军阀气息浓厚,手下横行无忌,甚至比日本统治时期更严酷,导致了震惊台湾社会的“228事件”(详情可自行查阅)。1948年,随着大陆内战趋于尾声,蒋介石派遣心腹陈诚赴台接管局面。陈诚为防止大陆混乱波及台湾,规定所有进入台湾的大陆人士需持“入台证”,并要求随军抵台的部队必须缴械,从此台湾与大陆陷入了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
蒋经国治理下的台湾
2007年《联合报》民调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蒋经国对台湾贡献最大。蒋经国确实是一个有热血、有抱负的人物。1948年,面对国民政府在上海的腐败和经济崩溃,蒋介石派他去整顿经济。蒋经国严惩贪官污吏,甚至波及上海警备司令部,将黑帮大佬杜月笙的儿子也投入监狱。虽然最终改革成果有限,但他的决心和行动备受认可。蒋经国以简朴、亲民的形象深植民心,成为其统治的有力工具。战后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扩散,向台湾注入了大量资金与援助。据赵既昌《美援的应用》一书统计,1950年至1960年间,台湾接受美国援助总额达41.5亿美元,军援与经济援助比例分别约为六四。蒋家父子以独裁者身份稳固台湾政权。
1970年代,随着中美建交及中日关系正常化,联合国恢复中国大陆的合法席位,台湾的国际政治地位急剧下降。蒋经国担心美国转向大陆,担心失去支持,遂宣布台湾必须向美国式民主靠拢,推动台湾政治改革,逐步开启民主化进程,慢慢放开政治管控,结束了长时间的专制统治。
台湾土著成立民进党与国民党争权
民进党成立初期,通过大量创办报社,对台湾民众进行思想引导,强调“台湾人应掌握台湾主导权”,同时猛烈抨击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内部对此极为不满,采取严厉措施封杀所有反对声音,封锁了大量批评国民党的媒体。蒋经国对此采取默认态度,允许民进党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直到国民党逐渐失去民心,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关于民进党与国民党权力争夺的详细过程,请参考笔者的置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