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愿心
编 | SHI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孕育出四大古老文明,分别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中国。然而,除了中国外,其他三个文明都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里,现代国家与那些古文明遗址之间没有直接的血脉联系。唯独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保持了连续不断的文明传承,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化始终是我们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根基。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厚度与高度。如果缺少了这种历史积淀,却还想快速崛起,往往不得不采取某些“捷径”,比如“借用”他人文化。韩国就因“借鉴”中国文化而被戏称为“偷”国。由于韩国地处中国文化圈,很多文化元素都与中国渊源深厚,因此中国自然成为了韩国“借鉴”的重点对象。
韩国人这种“盗用”中国文化的行为本就让人难以接受,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最近韩国竟然反咬一口,声称中国才是那个“剽窃”韩国文化的国家,甚至还摆出了所谓的“铁证”来佐证。可细看这些所谓的证据,反倒让人忍俊不禁,荒谬至极。
---
韩国“精英”口中的“证据”
在美国问答平台Quora上,有网友提问:“作为韩国人,当你看到中国宣称韩国文化为己有时,会有怎样的感受?”此问题迅速吸引了大量回复,其中一位自称韩国乐金集团经理的“韩国精英”引起了极大关注。
他坚称,韩国从未偷窃过中国文化,反而是中国在抄袭韩国文化,并且还指责中国“倒打一耙”,声称那些本属于韩国的文化是中国的。他列出了八大“韩国文化”,逐一论证其起源,分别是:韩服、黑笠帽、泡菜、生菜包肉、参鸡汤、韩国农历新年、跆拳道和历史。
先说韩服,这位“精英”断言韩服绝非源自中国汉服,称韩国民族自有其独特服饰。他驳斥了“汉服由中国君主赏赐给朝贡使者,韩国人在此基础上改造形成韩服”的说法。他说,使臣去朝贡绝不是赤裸身体,穿的正是韩服,怎么可能是汉服呢?
接着是黑笠帽,这种黑色大檐帽是韩剧中常见的传统帽子。该“精英”对比了几部韩剧和中国古装剧,发现韩国剧出现黑笠帽的时间早于中国相关剧集,由此断定中国在模仿韩国。
然后是韩国的泡菜与生菜包肉。他指出,泡菜是韩国独有的传统美食,虽然中国有朝鲜族,但多数朝鲜族人并不擅长制作泡菜,泡菜因此成了韩国文化专属。他还发现中国影视剧中有用紫苏叶包烤肉的场景,断言这是抄袭韩国烧烤文化,声称中国人普遍不懂紫苏叶及包饭酱的吃法。
参鸡汤方面,他引用了中国某门户网站的介绍,称参鸡汤起源于中国与韩国接壤地区。他由此推断参鸡汤实为韩国发源,中国影视剧中的参鸡汤属于文化抄袭。
至于农历新年,这位“精英”表示,农历新年并非中国独有,韩国同样庆祝农历新年,但现在许多人称之为“中国农历新年”,这说法不准确。他预计,未来“韩国农历新年”的称谓会越来越普及。
跆拳道也是他重点辩护的对象。他引用中国某综艺中一位武术明星说跆拳道起源中国的话,称此言论为抄袭韩国文化。
最后,关于历史,他批评中国曲解历史,尤其是高句丽问题,坚称高句丽属于韩国历史,反对以现代国界划分历史归属。
这位“精英”还呼吁中国“正视历史”,并扬言中国越“剽窃”韩国文化,越显示出韩国文化的强大和世界对韩国文化的关注度。
---
中国真的“偷”了韩国文化?
这位韩国“精英”穷尽心思拿出这些证据,试图证实“中国偷窃韩国文化”的说法,乍看之下似乎有理,但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漏洞百出。
首先,要证明中国“抄袭”韩国文化,理应提供确凿有力的历史考证和文献资料,而不是靠臆断和主观推测。
先说韩服,他的两个论点存在明显误区。其一,古代朝鲜使臣确实穿衣朝贡,但衣服样式绝非现代意义上的韩服。事实上,古代朝鲜最初并无完善的衣冠制度,这种区分身份和礼仪的服饰体系,是在明朝时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逐步引进和借鉴的。韩服正是在模仿明代“大帽”及服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再谈黑笠帽,这位“精英”以影视剧出现时间的先后论证文化归属,逻辑极其荒谬。影视剧的拍摄先后根本不能作为文化起源的判断标准。而他所说的中国“抄袭”的帽子其实是明代大帽的再现,韩国的黑笠帽也同样源于明朝文化。
关于泡菜和生菜包肉,他以“朝鲜族很多人不会做泡菜”为依据证明泡菜是韩国独有,这逻辑令人啼笑皆非。若按此逻辑,农历新年在中国普及度更高,岂不更能证明农历新年是中国文化?
至于紫苏叶,他根本不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虽然韩国人对紫苏叶熟悉,但中国地域辽阔,许多地方同样大量使用紫苏叶。中国丰富的菜系和多样的美食文化,怎能被一两个菜品否定?
参鸡汤、跆拳道、农历新年和历史这些论据,依然只是空洞的主观声称,缺乏真正有力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
---
韩国为何热衷“借用”他国文化?
俗话说,一个人越缺什么越看重什么。韩国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所以对有限的文化特色极为敏感,一旦发现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与其文化类似的元素,便反应激烈,认为是“偷窃”。
韩国的历史虽不短,但由于半岛狭小,且多时期为中国附属国,本土文化难以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强化国家文化认同,韩国常常借鉴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加上韩国民族性格中带有自负与狂妄的成分,更渴望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标志,因此不惜“碰瓷”他国文化。
例如韩国广告中常见的“身土不二”理念,原本出自佛教经典,意指人与生长土地密不可分,但在韩国被赋予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强调本土产品优越,从而助长了文化自负。
那么,为什么韩国总是盯着中国文化下手?因为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韩国文化的主要来源国。比如韩服、黑笠等都源自中国明朝文化。两国地缘相近,历史上多次融合和朝贡,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极大。甚至现代韩国人的身份证名字仍用汉字,历史文献多用汉字记载。
韩国“借用”文化的背后,是文化传承的误区以及对自身文化认知的缺失。以这位自称乐金集团经理的“精英”为例,其教育水平虽高,却对本民族历史文化认识偏差,也反映了韩国教育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
我们应如何应对?
面对这样一个爱“借用”他人文化的邻国,确实让人头疼。我们的对策应是更加坚定地保护和传承自身文化。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教育。这不仅要融入学校课程,还应深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
只有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真正认识并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筑牢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的误读和“碰瓷”,让中华文明的光辉持续照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