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的某个冬天,我在地方志里见过一段记载,说陕西乡下有户人家,男人大清早揣着半块冻硬的窝头出门,想换点过冬的柴火。结果走到村口,就见官道上尘土飞扬,不是官军来了,是逃难的人 —— 个个面黄肌瘦,衣裳破得露着骨头,有个老太太怀里揣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嘴里念叨着 “老天爷咋不睁眼”。
你说这大明朝,那会儿到底是啥光景?其实啊,李自成刚开始闹起来的时候,谁也没把他当回事。他原是驿站的马夫,说白了就是给官府养马、送信的,后来朝廷裁撤驿站,他丢了差事,回家又欠了债,被地主告到官府,差点被打死。你想啊,一个被逼到绝路的人,眼里能有啥?除了恨,就是豁出去的劲儿。
那时候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是真难。北边有后金(后来的清朝)时不时来抢一把,朝廷要打仗,就得加税,叫 “三饷”—— 辽饷、剿饷、练饷,一层叠一层。南边呢,要么大旱,地里裂开的口子能塞进拳头,要么大水,庄稼全泡在泥里。我看史料里写,河南有地方 “人相食”,就是饿到没办法,易子而食。你说,这时候谁要是站出来说一句 “不用交那么多税了,有饭吃”,老百姓能不跟着他走吗?
李自成就抓住了这个火候。他手下有个谋士叫李岩,提出 “均田免赋”,还编了句口号:“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话啊,就像干柴上点了把火。你琢磨琢磨,那些种地的农民,一辈子就盼着有自己的地,不用天天被税吏逼着交钱。所以李自成的队伍走一路,老百姓就跟一路,有的带着锄头,有的扛着扁担,甚至还有秀才、小吏也跑来投奔。
反观大明朝这边呢?崇祯皇帝倒是想好好干,可架不住底下的人不争气。朝堂上,东林党和阉党斗来斗去,谁也没心思真的管老百姓死活。边关的将领,像袁崇焕、孙传庭,倒是能打仗,可要么被皇帝猜忌杀了,要么没粮没饷,兵都跑光了。你想,明军士兵饿着肚子打仗,看见李自成的队伍有饭吃,还不偷偷跑过去?
我记得有个细节特戳人。李自成围攻开封的时候,城里的百姓饿得啃城墙砖,而官府粮仓里却堆着满满的粮食,官员们还在喝酒吃肉。有个小吏偷偷打开粮仓放粮,被巡抚抓了砍头,老百姓哭着跪在刑场边,那场景,你说这江山还能稳吗?
其实啊,明朝的江山晃悠,不全是李自成一个人的事儿。就像一栋老房子,梁早就被虫蛀空了,外面看着还行,一阵大风刮过来,哗啦就塌了。李自成就是那阵大风,可这房子本身,早就经不起折腾了。你想,从万历皇帝开始,几十年不上朝,到处都是贪官污吏,老百姓的怨气攒了几十年,就等着一个出口呢。
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很多人说他是亡国之君。可你再想想,他接手的时候,这摊子早就烂透了。就像一个医生接手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再好的医术也回天乏术。李自成呢,进了北京也没做好,手下的人开始抢钱抢女人,忘了当初 “不纳粮” 的承诺,最后被吴三桂和清军打跑了。但不管怎么说,是他带着那些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把这摇摇欲坠的大明朝,最后推了一把。
有时候我就想,历史这东西,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你说李自成是英雄还是枭雄?不好说。但他实实在在让我们看到,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比啥都准。谁让他们过好日子,他们就跟谁走;谁要是逼得他们活不下去,那这江山,就算看着再结实,也早晚得晃悠。
要是觉得这历史里的弯弯绕绕还有点意思,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往后咱们再慢慢聊别的故事,说不定哪段就戳中你了呢。发财小手动一动,日子越过越顺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