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黎甫
编辑 | 汉堡小将
“我这一生都在不停地追寻一个答案,那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够维持数千年的大一统局面,而其他许多民族却大多走向分裂甚至灭亡?”
这是来自一位专研人类历史的英国教授,在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后由衷发出的感叹。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数千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和文明。无论是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巴比伦王国,还是声称能够预言未来的玛雅文明,这些古老的文化都曾经辉煌一时。
然而,鼎盛过后,它们大多难逃衰落的命运,有的民族甚至彻底消失,今天已难以寻见它们的踪迹。
然而,古老的中国却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保持大一统的格局。即使中途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比如五胡乱华、八国联军侵华等,甚至多次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让中华民族的血脉得以延续。在很多其他国家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奇迹。毕竟,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非洲,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个曾经强盛的大一统国家。
比如法兰克帝国、古希腊文明、印度的孔雀王朝……这些文明曾拥有先进的科技和繁荣的文化,也建立过大一统的国家。
但这些国家如今都已分裂为多个小国,例如古希腊文明的遗迹如今散落在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土耳其、西班牙、突尼斯等多个国家。
即便是看似幅员辽阔的美国和加拿大,也只是近两百年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才形成的多民族混合移民国家。它们无法形成稳固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政体,而是实行松散的联邦制。
事实表明,中国的大一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他国家难以简单模仿复制。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两条河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母亲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淡水资源和丰富的鱼类资源,同时孕育了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和蜿蜒曲折的小河溪流。
例如,今天的长三角地区就是长江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被称为“鱼米之乡”。
正是有了“母亲河”的灌溉,水稻等农作物得以茁壮成长。我们的祖先还充分利用河流发展航运,形成了早期的流动商贸网络。
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水路运输成为最便捷、最有效的物流方式。
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闽商等商帮,无一不是依靠河运来运输商品。
早期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如朱家角、同里、南浔、凤凰古城等,都是依托水路交通而逐步发展成区域经济重镇的典范。
这正是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除了物质上的馈赠,“母亲河”还赋予了我们坚韧的精神力量——众志成城、团结一致。
居住在长江黄河流域的人民,常年面对洪水的威胁。洪水冲毁房屋、淹没农田,面对自然灾害,个人的力量极为有限。
正如中国古代寓言所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但一把筷子却坚不可摧。
这寓言蕴含了我们祖先普遍认可的真理——团结就是力量。
洪水虽凶猛,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集思广益,修建水利工程,就能战胜自然灾害。
从古至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治水传奇故事层出不穷,传承着团结互助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至今依然是我们面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灾难时的重要精神财富。
正是这种团结,使得中国人民的心紧紧相连,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我们分裂。
为了保障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管理如此广袤的土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统一协调全国事务。
因此,我们创立了适合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自秦朝开始,中国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领导体系,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而西方直到1500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逐步建立类似的中央集权体系。
与中央集权相配套的,是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起来简单,但实行起来极为困难。
自周朝以来,我国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皇亲国戚和贵族,让他们称王,代代守护周王室的统治。
刚开始时,诸侯们对周天子十分忠诚,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甚至超过周朝本身。
这些诸侯便开始拒绝听命于周天子,纷纷武装割据,最终导致分封制的瓦解。
诸侯之间相互兼并,最终形成了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强大的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吞并其余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为避免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封国,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命。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一个地方长时间任职而形成割据势力,秦始皇还创新性地推行“流官制”,即官员必须定期调动,不得长时间驻扎同一地区。
这样既削弱了地方势力,也激发了官员的积极性和对中央的忠诚。
流官制的一些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发挥作用。
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共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代。虽然汉朝早期曾试行郡国并行,但不久便被汉武帝废止,重回郡县制。
与政治制度相辅相成的是民众对中央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力量修筑水利、赈灾救济、保护农耕、维护社会秩序。
我国古代把官员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官员在百姓心中的亲切地位。
没有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大一统根本无法持续。
然而,秦朝末期,因苛政暴政、劳民伤财,引发了广泛的民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强大的秦朝。
秦朝的覆灭令人惋惜,也反映出治理的得失对国家命运的重要影响。
纵观中国历史的朝代更替规律,只要官员清正廉洁、治理有方,人民便能安居乐业,国家也能长治久安。
这也是为什么唐代贞观之治、盛唐开元盛世、清朝乾隆盛世等时期能够创造辉煌。
然而封建王朝晚期,常因官僚腐败、阶级压迫而爆发民变,导致朝代更替的周期性循环。
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始终未曾改变,这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自秦朝以来,各朝代不断开疆拓土,最鼎盛时领土北至今俄罗斯的库页岛,南达越南。
如何让周边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认同大一统制度呢?文化是最有效的桥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国官方文化不同,文化格局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纷纷涌现,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但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分散和价值观的混乱,民众难以统一认知,官员亦不知该严刑峻法还是宽政抚民。
因此,统一的官方文化成为秦始皇治国的重要议题。
虽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措施过于激烈,最终埋下了秦朝覆灭的种子,但统一文化的思想逐渐成形。
这一文化统一的任务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完成,汉武帝因此被誉为“千古一帝”。
儒家大师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融汇,发展儒学到新高度。
他提出“天人合一”,强调皇权和大一统政权源自“天命”,但皇帝若暴虐无道,也会遭天谴。
他还倡导“家国合一”,把小家和国家这个大家庭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大集体的一员,皇帝则是大家长。
自此,儒家成为中国历代官方意识形态,后又融合道教、佛教思想,孕育出宋明理学和心学。
当代,儒家思想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认同,尤其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儒家大一统思想也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兴趣,成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据统计,中国已在全球162个国家设立2000多个孔子学院和学堂,广泛传播中华文化。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共同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大一统历史。
这样团结统一的民族,注定伟大。无论将来面临怎样的挑战与困难,都无需惧怕。
因为团结的14亿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股力量不仅支撑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也必将继续助力我们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