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纪事
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今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朱元璋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就在这一天,朱元璋的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成为新一任的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那一刻,朱元璋的离世显得如此平和,似乎没有任何遗憾。虽然这位帝王的生命告一段落,但他脸上浮现的微笑却深深昭示了他心中的满足。回想他一生,曾从一个贫困潦倒、命运多舛的朱重八和尚,走到了建立一个辉煌帝国的高度,所创下的明朝几乎无人能及,心中无不自豪。多少英雄豪杰、名将谋士都为之臣服,多少雄才大略的人物被他收服或是淘汰,直到最后,时间无声地证明了他才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人物。正因为如此,他一生的奋斗似乎有了最完美的答案。
临终前,朱元璋看到许多曾经在朝堂上、战场上与他并肩的猛将们已经不再,他可以放心地把国家交给下一代。为了让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能安享天子之位,享受作为皇帝的乐趣,朱元璋准备了一个能够稳定国家、处理事务的团队,以确保继位后的政权稳固。
其中,朱元璋亲自挑选的三位重要人物,成为了建文帝治国理政的核心支持。首先是方孝孺,来自浙江台州的才子。朱元璋第一次见到他时,就对其才德赞不绝口,特意将他推荐给皇太子朱标。即便方孝孺的父亲因罪被杀,朱元璋依旧为方孝孺在生死簿上划去名字,让他能安然回乡,并亲自推荐方孝孺继续为太子服务,确保这位贤良才俊能忠心耿耿地为未来的皇帝出力。
接着是齐泰,原名齐德,朱元璋特别看重其为人正直,并且能记得许多边疆武将的名字和背景,极具军事眼光。为此,朱元璋提拔他为兵部侍郎,将他托付给朱允炆,认为这将有助于国家的边防安全。
第三位人物则是黄子澄,这位曾获得会试第一的学者,才学出众,自然成为了东宫的伴读。黄子澄与朱允炆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东角门的对话中,两人情谊更加深厚。正因如此,黄子澄的忠诚和智慧,成了建文帝重要的支持力量。
当朱允炆即位后,这三位重量级人物也迅速得到了重用。方孝孺被召回,任命为翰林侍讲,齐泰升任兵部尚书,黄子澄则成了翰林学士。这个安排让朱元璋安然离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朱元璋的期待未能完全实现。尽管他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在安稳中享受皇帝的荣耀,实际上,建文帝一登基,便面临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即位当天,建文帝就下令,不允许各地的藩王来南京“祝贺”,他的目的是担心这些藩王的到来可能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
大多数藩王听从了这一命令,唯独燕王朱棣不同,他坚持要前往南京祭拜父亲。朱棣带着数千卫士日夜兼程,从北平赶往南京,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京城的恐慌,建文帝意识到自己的命令被违抗,心中充满了疑虑。
齐泰迅速向建文帝汇报了这一事件,建文帝震惊于燕王的不服从。他立刻下令阻止燕王继续南下,但朱棣却依然毫不妥协地推进,最终到达了淮安,离南京还有200多公里。此时,朱棣虽然心头不满,但面对建文帝强大的威严,他开始理智地回头,决定暂时撤退。
然而,这次事件却深深印在建文帝的心中,成为他心头的一根刺。建文帝召见黄子澄,询问该如何应对燕王的反叛。黄子澄提醒建文帝,燕王阴险且心怀不轨,削藩势在必行,即使不削除他,燕王也会反叛。黄子澄甚至有信心能够应对这一局面,令建文帝放心。
随后的几天,建文帝收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密奏,建议他将燕王调往南昌。建文帝心生动摇,但却担心燕王的反应。黄子澄也明确表示,这个提议并不可行,燕王肯定不会答应,反而会让局势更加复杂。
然而,建文帝意识到,自己在面对燕王时,确实感到极度的不安和畏惧,于是开始着手安排其他的行动,决定先集中打击那些可能联合反叛的藩王。
很快,卓敬的密奏传播到北平,燕王与其军师道衍和尚密谋,将这一消息传至各地藩王耳中,打算激起其他藩王的恐慌与反抗。这个阴谋迅速蔓延,众多藩王开始抱团,准备联手反击建文帝。
其中,建文帝的五叔,周王朱橚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是朱棣的同母兄弟,而且还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学者,在医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然而,周王对建文帝的继位感到愤慨,决定联合其他藩王图谋大计。
在这一波风波中,周王的儿子,汝南王朱有爋却出乎意料地向建文帝举报了父亲的反叛企图。建文帝接到举报后,召集齐泰和黄子澄密议,决定采取行动。
齐泰提出应首先打击燕王,认为一旦燕王被铲除,其他藩王必然会低头。黄子澄则反驳道,燕王太过强大,必须先削弱其他藩王的势力,以便彻底削除燕王的支持力量。
最终,建文帝决定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先动手除掉周王,以此震慑燕王等其他藩王。这一策略的实施,标志着明朝历史上一场大规模政治斗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