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领蜀汉的精锐部队,义无反顾地向东吴发动进攻,为了替被杀害的义兄关羽复仇。军队士气高昂,气势如虹,直逼江东。面对刘备的攻势,孙权急忙派人求和,但刘备断然拒绝,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
孙权无奈之下,只能向曹魏表示臣服,以防魏军趁机偷袭。他同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东吴军队迎战刘备。起初,蜀军在战场上占据上风,双方僵持了七八个月。随后,陆逊利用夷陵地形,在一场火攻中烧毁了刘备军的联营营地,蜀军顿时陷入混乱,惨遭溃败。大量士兵死伤,军资弹药遗弃战场,损失惨重。
刘备败退逃亡途中,东吴将领孙桓在石门山截断了他返回益州的必经之路。无奈之下,刘备只能翻越险峻山岭,躲避追兵,最终退守永安城。夷陵之战后,刘备没有选择返回成都,而是一直驻守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世人纷纷猜测他迟迟不回成都的原因,是出于对失败的羞愧,不敢面对蜀汉百姓的眼光,还是成都本身出现了某些难以解决的隐患?历史为我们揭示了真相。
刘备回撤永安后,开始着手重整旗鼓,部署防务。他让驻守江州的赵云前来永安,命巴西太守招募新兵,派马忠带兵增援,意在将兵力集中,伺机与东吴再度决战。白帝城被视为他的桥头堡,既可攻也能守,是重要的战略基地。
刘备逃回永安后不久,写信给东吴大都督陆逊,信中坦言自己曾经轻敌,暗示来年两国必有大战。陆逊回信态度从容,自信地回应称:“若你明年不来,我必亲征伐蜀。”
三个月后,局势骤变,孙权与曹魏爆发激烈冲突,曹魏大军直逼东吴。刘备趁机在白帝城摆开阵势,令孙权左右为难,不得不再次求和。正如《三国志》所载,孙权“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刘备之所以不急于回成都,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他希望等到形势缓和后再作打算。然而,病魔缠身的他最终未能如愿,在白帝城将托孤重任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历史没有假设,如果刘备健康,他和东吴之间的关系恐怕还难料。
夷陵之战的初衷,是刘备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但诸葛亮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违背了“联吴抗曹”的基本战略。赵云也曾直言不讳:“曹操才是国家的祸害,非孙权也。”
刘备的思维和众人不同。他最初的核心团队是结义兄弟三人,利益紧密捆绑。与糜家联手后,后者负责后勤粮饷,而诸葛亮专注于内政,军务则交由关羽、张飞等人管理。然而随着关羽、张飞相继战死,刘备手下的精锐兵力大幅减少。
益州虽已速战速决,蜀汉内部却派系林立,有本地派、骑墙派等矛盾重重。缺乏忠心耿耿的军队,根本无法稳住局势。荆州的老臣早已耗尽,刘备不得不用益州兵力去攻打夷陵,实际上也是一次大规模的人事清洗。他虽然掌控益州,但若兵败回成都,很可能会被本地派系架空,变成一具傀儡。统治者最担心的,正是本地豪强权势过大。
刘备迟迟不愿回成都,是对那里人心不稳的谨慎表现。他选择在白帝城驻守,既能监视军心,也能防止成都发生内乱。如果贸然返回,反而可能陷入更大危机。对刘备来说,防内乱远比抵御东吴更为紧迫。
蜀汉兵败后士气低迷,刘备与士兵一同守卫永安,稳定军心和民心。作为一位有经验的军事家,他清楚国内有诸葛亮坐镇内政,自己在白帝城静观其变,选择了一个既能攻也能守的战略要地。
白帝城作为西川要塞,是蜀吴之间的重要屏障。若陆逊追击而来,刘备可依托此地地势,寻找机会击败对手。尽管夷陵之战失败,刘备始终不甘心,他渴望二度夺回荆州,因为那片土地至关重要。
刘备自27岁起兵,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沙场拼搏,历经一百四十余次战役,跌倒过无数次,却从未轻言放弃。然而这一次,他年事已高,未曾料到八个月后便病倒。最终,他不得不接受孙权的求和请求,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的战略眼光深远。夷陵之败对蜀汉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形势极其不利,土地、军队、人心皆受重创,他只能努力减少损失。作为一名出色的战略家,刘备曾带领二十万精兵,在奉节、白帝城和永安宫之间设立指挥中心。诸葛亮在成都内政运筹帷幄,关羽守护荆州,白帝城成为两地联络的关键节点。
这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白帝城既能进攻也能防守。刘备在夷陵大战中既因轻敌犯错,又因深入敌境,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利于他。陆逊的火攻得以成功,部分也因天助——当时正刮起大风,否则火势难以蔓延。若无天时地利,陆逊胜算未必如此明显。
这与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类似,英雄若遇错时,结局往往难逃败局。刘备心中还有一个隐秘的希望,那就是曹魏若攻东吴,自己便可坐山观虎斗。在白帝城布下阵势,让东吴不得不时刻提防蜀汉。
223至225年间,曹魏与孙吴爆发了两次大战。刘备精准地判断形势,在永安城养精蓄锐,实则为曹魏与孙吴消耗战创造条件,助蜀汉休养生息。
刘备去世后,曹魏立即将蜀汉视作无足轻重的对手,优先对付东吴,继而图谋灭蜀。刘备用自己的生命,巧妙地为蜀汉争取了喘息之机。
刘备攻打孙吴,也是其长远战略的一环。在三国中,曹魏最为强大,蜀汉实力有限,若不能先夺孙吴,未来必受制于人。关羽北伐时遭东吴偷袭,已证明孙吴手段狡诈。蜀汉控制了汉中这一天然屏障后,若能趁机消灭孙吴,便可将战略态势转为南北两大势力对峙。
夷陵之败,关键在排兵布阵的失误。如果遵循诸葛亮的建议,联吴抗曹,三足鼎立的局面难以打破。可刘备志向在于一统天下,他的策略虽冒险,却并非无的放矢。
最终,刘备的战略是正确的,它保持了蜀汉的基本稳定,也让他的儿子刘禅能够相对安稳地继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