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有令读者疑惑的情节。例如那些武功超群的侠客,为什么不直接刺杀敌国的统治者呢?比如,北丐洪七公就曾提到他在皇帝的御膳房里偷吃,毫不惧怕宫廷的守卫,后来连郭靖和欧阳锋等人也曾夜闯皇宫,几乎没人被捕。既然他们如此无所畏惧,为什么不干脆将那些昏庸的君主除掉呢?
在《倚天屠龙记》中,有一段情节揭示了张无忌等人看到皇帝出巡时的情形。金庸先生明确指出,这时的元朝皇帝是个昏君,因此张无忌他们故意未曾杀他。因为如果换上一个更加能干的帝王,不仅他们的“驱逐胡虏”的事业可能遭遇重大挑战,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带来不少麻烦。
然而,历史上忽必烈却是一位十分英明的皇帝,这让人不禁疑惑:为何杨过后来没有去刺杀忽必烈呢?当年,郭靖曾背着杨过准备前往刺杀忽必烈,尽管忽必烈身边有许多卫士,但他们根本挡不住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一掌下去,忽必烈几乎就命丧当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金轮法王从旁出手,使得郭靖的计划落空,忽必烈因此保住了性命。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忽必烈身边有金轮法王和尹克西等高手的保护,才使得郭靖的刺杀未能得逞。如果这些高手都不在了,事情是否就不一样了呢?
事实上,杨过的情况也并非简单。他曾以飞石打死蒙古大汗蒙哥,这一举动导致忽必烈匆忙返回去争夺皇位,最终也为襄阳城争取了十多年的安宁。在这个过程中,金轮法王等人的死,尹克西、尼摩星等人的离去,确实让忽必烈的防线大为削弱。即使这些人还在,杨过的武功远胜于他们,即便面对这些人,杨过也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再次实施刺杀。这样一来,襄阳城岂不是能一直保持太平了吗?
然而,事情远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郭靖为什么能够刺杀忽必烈。那时,大小武试图刺杀忽必烈,但最终被捕。郭靖得知后非常不安,他说道:“想他们二人学艺未成,贸然行刺,岂能成功?即便他们被抓,也不至于太严重,但却增加了敌人的警觉,后续再行刺,恐怕会更加困难。”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郭靖原本也有过刺杀忽必烈的计划,而这种想法并非只有郭靖一人,整个武林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设想。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付诸实践?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胆量不如大小武兄弟?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在于忽必烈的手下,尤其是他那些忠诚的士兵。很多人一提到“手下”,往往会想到武林高手,然而忽必烈的最强手下从来不是这些江湖人物,而是他那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才是令武林人士最为忌惮的存在。
郭靖能够接近忽必烈,关键在于忽必烈主动邀请了他。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郭靖几乎不可能闯入敌营,成功刺杀忽必烈。就像当年黄蓉、黄药师和一灯大师等人闯入蒙古军营,尽管他们武功卓绝,但面对层层严密的防守,他们仍然难逃被发现的命运。即使他们的轻功出众,也难以穿越重重营地,最终还是被巡查的小兵察觉。而在蒙古军的围攻下,即使有黄药师、一灯大师和周伯通等顶尖高手相助,队伍中的陆无双仍然被刺伤,周伯通也中箭数次,大家都狼狈不堪,勉强保命都已经非常困难,更别提刺杀忽必烈了。
杨过的武功虽然高强,但他面对的是数不清的敌军,他也不敢轻易冒头。就像他在查探郭襄下落时,在蒙古大营中闯荡,他看到那里戒备森严,守卫严密,军营四周布满了长矛和大戟,防守如铁桶一般。杨过见到这样严密的阵营,也不得不避开锋芒,谨慎行事。在这里,“好汉不敌人多”的格言,几乎成了金庸小说中的定律。忽必烈手下的军队在那个时代几乎无人能敌,正是他们,才成了所有武林人士最为忌惮的存在。
所以,虽然杨过有足够的能力刺杀忽必烈,但面对蒙古庞大的军队,单凭一人之力,注定是无法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