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六年(公元 655 年)的长安城,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太极宫内,唐高宗李治的目光紧紧盯着跪在地上的宰相褚遂良,这位三朝老臣正声泪俱下地劝谏:"皇后出身名门,并无过错,岂可轻废?" 殿外,长孙无忌、于志宁等重臣的身影若隐若现,他们的态度不言而明 —— 坚决反对废王立武。
这已经不是李治第一次提出废后了。早在几个月前,他就因王皇后与母亲柳氏行厌胜之术事发,将柳氏逐出皇宫,并罢免了皇后舅舅柳奭的官职。此刻,他的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是对王皇后多年无子的失望,还是对武则天的偏爱?亦或是更深层的政治考量?
就在这时,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李勣,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在李治询问意见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划破了朝堂上的僵局。李治心中一凛,他明白,李勣的支持意味着军方的态度,也意味着他终于可以打破长孙无忌等人的阻挠。
十月十三日,李治正式下诏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这场看似因后宫之争引发的事件,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突围。李治通过废王立武,一举扳倒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收回了被架空的皇权。正如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所言,这是关陇集团与山东士族斗争的关键转折点,李治借此打破了旧有的政治格局。
显庆五年(公元 660 年),李治突然患上了严重的风疾,头晕目眩,无法正常处理政务。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 —— 让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
武则天并没有让李治失望。她处理政事干练果断,常常能切中要害,提出的建议也多被李治采纳。例如,她在上元元年(公元 674 年)提出的 "建言十二事",包括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朝廷全盘接纳。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的权力逐渐扩大。她召集了一批文人,如刘祎之、元万顷等,组成 "北门学士",分走了宰相的部分权力。她还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提拔了大量寒门子弟,这些人对她感恩戴德,成为她在朝堂上的重要支持力量。
李治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也并非完全被动。他清楚武则天的能力和野心,但他更看重的是两人之间的政治默契。正如趣历史网的分析,李治让武则天参政,既是出于对她能力的信任,也是为了巩固皇权,平衡各方势力。在他看来,武则天是一个合格的政治搭档,能够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传统史书对李治的评价往往带有偏见,认为他懦弱无能,导致武则天专权。然而,真实的李治并非如此。他在位期间,唐朝的版图达到了最大,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咸海,北至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在军事上,李治派苏定方灭西突厥,派李勣灭高句丽,派刘仁轨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日本水军,维护了唐朝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在经济上,他继续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使百姓安居乐业,史称 "永徽之治"。在法律上,他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经典之作。
这些成就,都充分证明了李治的雄才大略。正如光明网的评论所言,李治在看似仁弱的外表下,隐藏着坚韧不拔的政治智慧和果断的决策力。他并非被武则天操控的傀儡,而是一位真正的帝王。
那么,李治为什么会被后世误解为懦弱呢?这与他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李治性格温和,不喜争斗,这在崇尚强势帝王的传统观念中,容易被视为软弱。此外,武则天的光芒太过耀眼,掩盖了李治的功绩。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从废王立武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李治的政治手腕;从二圣临朝的局面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政治智慧;从他的执政成就中,我们看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正如孟宪实先生在《唐高宗的真相》中所言,李治是一个被历史误解的帝王,他的真实形象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显庆五年(公元 660 年)的那个秋天,李治站在洛阳城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的邙山,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让武则天参政的决定,将深刻影响唐朝的未来。但他更清楚,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李治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性格上的弱点;他既成就了武则天,也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 "懦弱" 或 "英明" 来概括。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治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帝王,但他的抉择和作为,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与武则天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