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18日,杜聿明因五华山事件被解除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职务,黯然返回重庆。途中,他接到了一个新的命令——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在飞往重庆的途中,蒋介石亲自召见了杜聿明,并在会谈中传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你去和苏联接洽,接收东北领土的主权。”
无论是国民党政府还是我党,都深刻意识到东北的重要性。八路军虽能灵活调动华北和华东的兵力,但国民党军远在西南,调兵困难,根本无法有效应对东北的局势。蒋介石忧心忡忡,迫于形势,甚至不得不请求美国出兵协助,借助美军舰艇运兵。与此同时,杜聿明已经前往东北,准备与苏联方面洽谈接收事宜。由于军舰的运输必须经过营口或葫芦岛停靠,杜聿明选择首先前往营口。
1948年11月3日,在美军第七舰队司令巴布尔中将的陪同下,杜聿明抵达营口。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尽管赶路急速,他还是晚了一步。营口已经被东北民主联军接管。虽然心中怒火万丈,杜聿明却并未对苏联人采取过激行动。
两天后,11月5日,杜聿明返回重庆,向蒋介石汇报,并提出建议:“接收东北问题,单靠武力无法解决。”最初,杜聿明想请蒋介石协调美军协助,出动舰队配合登陆,但蒋介石却冷静地回了一句:“眼下最重要的是攻占山海关。”
山海关为何如此重要呢?自明朝末年起,山海关便是防卫东北的关键屏障,它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地位显赫。即使到了清朝,山海关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关外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在蒋介石看来,尽管美军的舰队有其便利性,但美国并非易于指挥,如果能够占领山海关,凭借陆路运输将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力和物资进入东北。此时,13军和52军已经通过美军舰艇被运送至秦皇岛,国民党军也曾试图控制山海关的进出口。
对于山海关的重要性,我军是完全清楚的。自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就已指示吕正操、张学思等领导快速展开向东北的进军。冀热辽军区部队在苏军火力支援下,于8月30日成功占领山海关,并一路攻占了锦州,最终直抵沈阳。山海关一旦被敌军占领,将使东北的大门洞开。
1945年11月4日,13军开始向山海关推进,并派出代表向我军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五日内不撤出山海关,将启动全面进攻。” 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长沙克收到命令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一笑置之,直接把敌军的最后通牒撕成碎片,扔进火盆中:“要打就打,怕什么!” 此时,冀热辽军区已有15万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在东北部署,这支兵力无论在战斗经验还是士气上,完全不输给敌军。
而13军虽然曾经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之一,实力强大,但遇到八路军坚强抵抗时,竟然在山海关前惨败。13军的指挥官石觉气愤异常,认为这场战斗将是他们的耻辱。更糟糕的是,石觉军被我军的突然袭击震得毫无准备,接连遭遇惨败,甚至被打得狼狈撤退。与此同时,杨国夫所率领的渤海军区部队也如猛虎下山,迅速加入战斗。
杨国夫带领的部队,虽然装备简陋,但由于其丰富的炸药经验,迅速突破了13军的防线。深夜,杨国夫指挥两个营兵力对13军89师阵地发动突袭,炸药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敌军惊慌失措,不得不在黑夜中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二天,当石觉带着愤怒回到前线时,他对杜聿明汇报了惨败的情况:“共军的火力异常强大,战术巧妙。” 杜聿明则亲自前往山海关前线,查看战况,并指着地面上的弹坑问石觉:“这些是什么?” 石觉误以为是手榴弹留下的痕迹,杜聿明猛地一瞪眼:“就这些火力,你还败给他们?真是丢脸!”
经过对战场的详细检查后,杜聿明决定重新部署,命令13军作为主攻部队,展开正面猛攻,同时以54师向敌军的侧翼包围。52军25师则从侧后攻击,以截断敌军的退路。11月15日,杜聿明亲自指挥战斗,13军将所有兵力集中,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此时,山海关的防守变得愈加艰难。
杨国夫的部队虽然作战顽强,但因装备落后和缺乏补给,防守的压力巨大。尤其是在严寒的天气中,很多士兵衣衫单薄,战斗力严重受限。而敌军的优势武器和兵力不断压迫着我军阵地。11月16日凌晨,敌军发起猛烈攻势,山海关几处重要阵地相继失守。
尽管杨国夫和他的部队依然不愿撤退,但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最终不得不下令撤退。山海关的失守不仅让蒋介石军队得以进入东北,而且使我军的战略局面变得更加困难。党中央立即关注到这一消息,毛主席亲自发电指示:“务必尽快夺回山海关,并坚守一周。” 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司令员李运昌回复说:“我们手中只有一万人,难以完成任务。”
在此情势下,中央决定撤回命令,让杨国夫等部队撤退至锦州西部,同时加强与黄克诚等部队的会师。山海关失守后,杜聿明迅速展开大规模进攻,短短时间内占领了绥中、兴城、锦西等地。原计划在锦州与我军展开大规模战斗,但黄克诚等将领及时站了出来,坚决反对与敌军硬拼,提出由于部队的困难,硬打只会导致无谓的损失。最终,这场可以预见失败的战斗被暂时中止。
11月24日,杜聿明终于攻占锦州,随即开始大举攻城。尽管我军略作抵抗,但很快撤出,并向黑山阜新地区撤退。巧合的是,黄克诚的部队就在锦州西侧,杜聿明带领13军第89师冒险出城追击时,意外陷入了黄克诚的埋伏。此时,杜聿明被迫调整战术,并继续向北推进。
虽然这次小规模的战斗对大局影响有限,但黄克诚的成功打击为我军争取了宝贵的休整时间。这一局面,无形中为我军提供了约20天的喘息之机,也为后续的战斗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