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上海正值春光明媚,满城绿意盎然。然而,四周隐隐约约传来的隆隆炮声,却让市民们无心欣赏这春日美景。4月27日晚,上海的“三大亨”之一、青帮头目杜月笙携家人悄然登上了停靠在码头的荷兰轮船“宝树号”,毅然离开了这座他曾叱咤风云的城市,航向远方的香港。
这一次离开,成为杜月笙永别上海的诀别。此后他终其一生再未踏足故土,而身后竟被强行带往台湾,接受蒋介石所安排的“风光大葬”,这恰恰是他生前极力排斥的归宿。实际上,在国民党即将撤离大陆的前夜,蒋介石曾多次极力邀请杜月笙随同赴台,但杜月笙始终不愿妥协。那么,是什么让这位昔日枭雄拒绝了蒋介石的召唤呢?
就在杜月笙离开上海前夕,蒋介石曾在崇明岛亲自召见他,诚恳希望杜月笙能够随他一起迁往台湾,共谋未来的局势。杜月笙表面上以台湾气候湿热、自己的哮喘病可能因湿热加重,需要去香港治疗为由,委婉地回绝了邀请。但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远比这复杂。
杜月笙拒绝赴台,根本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已无利用价值,同时他也深知蒋介石将蒋经国在上海推行的经济管制失败,部分责任归咎于他。1948年11月1日,国民党保密局递交给蒋介石一份密电,详细揭露了杜月笙为报复经济管制而采取的一系列反制措施:
“保密局(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一日南京徐自强函呈:沪市经济管制失败内幕。青年党《中华时报》发行人宋益清向曾琦报告称,上海经济管制失败,因政府先惩办杜维屏金融破坏案,却放任孔令侃大量囤积货物,致使杜月笙极度不满,控制工厂纷纷以原料短缺为由停产,并促成黑市交易与抢购风潮,藉此报复。呈阅。”
此信让蒋介石勃然大怒。1949年7月,迁至台北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突然发表一篇名为《本党历史的新页》的社论,公然批评杜月笙:
“买办流氓、土豪劣绅本是时代残渣,应被肃清,但因部分同志畏难不前,未能除掉他们,反使其势力日益壮大,成为地方实权者。上海之所以成为最易引发风波的‘盲肠’,正因其已沦为‘闻人’天下。闻人即流氓头子的代名词,这些头目由我党同志提拔,羽翼丰满后几乎成为上海的皇帝。上海参议会议长一职杜月笙辞而不就,去年限价政策突然被闻人逆袭而崩溃,足见这些‘闻人’已掌控上海实权,乃少数同志养虎遗患所致。”
这篇社论令杜月笙忧心忡忡,之后身体每况愈下,1951年8月16日,他在香港去世,终年63岁。杜月笙生前最大的愿望是葬回上海故里,但他的妾室和子女对此意见分歧,譬如孟小冬希望葬于香港,那里是她与杜月笙结缡之地。
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忆及昔日与杜月笙结为“拜把兄弟”,亲笔题写挽联“义节聿昭”。1952年,四姨太姚玉兰在宋美龄多次邀请下,率家人携杜月笙灵柩前往台湾。
当年10月27日,杜月笙的灵柩抵达台湾基隆港。蒋介石给予隆重接待仪式,足见对这位昔日盟友的礼遇。据资料记载:
“除杜家亲属外,恒社旅台社员及亲友三百余人到场。几位满头银发的老友神色沉重,令人肃然起敬,如党国元老李石曾、许世英偕夫人同来,洪兰友、陶百川、程沧波、萧同兹、石凤翔、陈训悆、何竞武、陶一珊、汪竹一、吕光、赵志垚、梁永章、李鸿球、范鹤言、朱庭筠等均在码头等待良久。基隆各界闻讯纷纷前来祭奠,码头上人头攒动,场面盛大。”
为杜月笙选址风水宝地,灵柩暂厝于台北市南京东路极乐殡仪馆。随后开始挑选墓地,最终定于台北县汐止镇大尖山西侧,山脚下即为“秀峰国民小学”,堪称风水绝佳之地。
墓地朝向上海老家方向,象征魂归故土、叶落归根。墓冢以大理石覆盖,灰黑色墓碑上刻有宋体楷书金字:“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碑顶悬挂蒋介石亲赠的挽联“义节秉昭”。
值得一提的是,在“义节秉昭”下方,还有张群题写的“誉闻永彰”,最初这副题词悬挂于墓地入口的木牌坊上,后因小学扩建被拆除。起初,杜月笙墓地由子女定期打扫,但随着他们移居美国,墓地渐渐荒废,唯独墓碑上的八个金色大字依旧分外显眼。
有人质疑杜月笙是否配得上蒋介石的题词,这引发深刻思考。因为“义节秉昭”寓意一个人的义气与节操应昭然若揭,通常指光辉正义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孟小冬去世后,坚决不愿与杜月笙合葬,她的墓地距杜月笙墓区不远,为四姨太姚玉兰的安息之所。
回望杜月笙一生,蒋介石的题词更多反映了个人主观看法。杜月笙虽对抗战有一定贡献,但他依靠烟赌发家,导致无数家庭破碎,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