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恳请您先点击“关注”按钮,方便日后持续接收类似精彩内容,同时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如烟
编辑|t
1944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逐步进入尾声阶段,多个法西斯国家的局势日益艰难。特别是在中国战场,日本侵略军的处境愈发岌岌可危,几乎难以再从中获得任何战果。
为了扭转这场几乎“慢性死亡”的困境,日本军方决定铤而走险,集结了三个师团,总计近九万兵力,企图一举奇袭英国军队在印度边境的重要军事重镇——英帕尔。
尽管日军兵力庞大、气势汹汹,但在这场战役中却屡屡犯下低级错误,而英军则展现了极高的战术应变能力。四个多月后,日本军队惨遭重创,伤亡人数高达七万以上。这场惨败使得英帕尔战役被称作日本陆战史上最愚蠢的战役之一。
那么,这场战役中,日本到底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在详细解析英帕尔战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局势。
1943年,苏联和德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库尔斯克战役,盟军与日本在太平洋的瓜岛战役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法西斯阵营,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正逐步失去战略主动权,战局愈发严峻。
不甘心被动挨打的纳粹德国向日本提出请求,希望日本能在东南亚战场重兵出击,发动一次大规模奇袭,以扰乱盟军阵脚。日本对此积极响应,于1944年1月制定了针对英军东印度重要据点英帕尔的进攻计划。
原本英帕尔只是位于印度与缅甸边境的一个不起眼小城。但自1942年英军在缅甸战败后,便退守至此,并用两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东南亚战区内极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中心,为盟军的稳定后方发挥了关键作用。
正因如此,英帕尔对英军和日军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战略重镇。为了夺取它,日本集结了三大师团,兵力达8.5万余人,组建了声势浩大的第十五集团军,气势如同黑云压城。
而英军方面,也毫无惧色,迅速集结了第14集团军,准备迎战日军的强攻。
值得注意的是,战斗正式爆发前,日军表现出极大的自信甚至狂妄。第十五军司令牟田口廉也公然扬言他的部队不可战胜。俗话说“骄兵必败”,这种傲慢无疑为日军的最终溃败埋下了伏笔。
战役刚打响时,日本军队在后勤补给上就出现了严重失误。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日军奉行“以战养战”的作战理念,即部队仅携带有限的口粮,依赖战场补给甚至掠夺来维持作战。
然而英军早已洞悉这一策略,日军却仍旧固执己见,只为士兵准备了两周口粮,便贸然发动进攻。
英军统帅斯利姆将军高明应对,一方面指挥部队向英帕尔盆地内收缩,规避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实施“坚壁清野”战略,切断日军补给。
在补给断裂和缺粮的双重打击下,日军军心涣散,士气不断下滑,口粮日益匮乏,军队陷入困境。
此外,日军的第二大错误是盲目自信,导致战略被英军牵制。战役初期,日军推进迅猛,指挥官声称英军及印度军队势弱,只需迂回包抄即可使其溃散。
但实际上,这正是英军的诱敌之计,他们有计划地将日军引入早已严密布防的英帕尔盆地,蓄势待发进行决战。
日军如无头苍蝇般盲目冲锋,英军则坚守阵地,同时依靠盟军空军,每日向英帕尔盆地空投超过500吨补给,后方稳固。
相比之下,日本补给线长期中断,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伤亡日益惨重,数万人伤亡成为事实。
经过四个月激烈争夺,日军军力被消耗殆尽。7月2日午夜,日本军队不得不停止对英帕尔的进攻,狼狈撤退。英帕尔战役以日本惨败告终。
英帕尔战役的后果极为深远。首先,这场失败极大削弱了日军的信心,军心动摇。多年后,参加过此役的日军老兵仍心有余悸:“我们差点饿死在英帕尔,士兵走路摇摇晃晃,很多人处于濒死状态。”这种恐惧迅速在日军中蔓延,心理创伤极为严重。
其次,英帕尔战役改变了印缅战场的战略局势,日军未获任何领土,元气大伤,盟军借机夺回主动,展开了总攻。
最后,必须提及战前狂妄的指挥官牟田口廉也。这位曾在七七事变时直接指挥北平战事的战犯,在这次噩梦般的失败后被撤职,沦为日本国内的笑柄。
二战结束后,他被盟军逮捕审判,英帕尔战役也成为了战争史上负面的典型教材。
正如一句话所说:“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与无知才是。”这正是日军英帕尔战役失败的真实写照。骄傲自大、缺乏周密准备、忽视战略后勤的日本侵略军,最终因轻敌妄想速胜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参考资料:
中国军号. 火烧乌巢与英帕尔战役.[OL]. 2019.09.19.
CCTV. 科希马之战和英帕尔战役的惨败给日军在心理上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OL]. 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