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祖国的深厚情谊
1973年夏天,杨振宁已经是第四次回到祖国探亲。这一次,他再次踏上了熟悉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激动。作为第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一直以来都深深怀念祖国,尽管他在美国学习、工作并定居了近三十年。
1971年,随着中美关系逐渐解冻,基辛格作为美国总统特使秘密访华,这一历史时刻为杨振宁提供了回国的机会。自从1945年赴美留学以来,杨振宁虽然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却一直未曾回到故乡,心中对祖国的思念始终未曾减退。
当时,他在美生活多年,已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但家乡的亲情一直深深牵动着他。1971年,杨振宁终于鼓起勇气写信给父亲杨武之,表达了自己回国探亲的强烈愿望。周总理得知此事后,立即做出回应,亲切地表示:“祖国敞开怀抱,欢迎杨振宁回家。”
早在1955年,杨振宁还未成名时,周总理便已关心过他。当时,周总理通过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教授,亲自写信向杨振宁及其夫妇传达家人的消息。1957年,杨振宁因获得诺贝尔奖而名声大噪,周总理第一时间联系了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并安排张文裕教授及夫人前往瑞典,亲自祝贺杨振宁。
在远离故土的岁月里,杨振宁常常思念祖国。他曾说过:“如果有人问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告诉他,我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卑的心理,找回自信。”的确,杨振宁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让中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但他从未忘记回馈祖国。
1971年,机会终于来临,杨振宁决定回国探望亲人,尤其是思念已久的父母和岳父母。周总理对他这一决定给予了热情支持。1971年7月,杨振宁与妻子杜致礼一同返回北京。此次回国,他们不仅重逢了亲人,还迎来了杨振宁第一次与岳父杜聿明的见面。
杜致礼出生在陕西米脂县,她的父亲杜聿明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曹秀清。由于战乱,杜致礼的成长经历颇为波折。父亲南征北战,她随父辗转多地,在许多不同的学校求学。1946年,杜致礼赴美读书,但不久后,她的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成了战犯。失去生活来源的杜致礼只能依靠自己努力打工,最终完成了学业,并在美国结识了杨振宁。
1971年,杜致礼与杨振宁携手回国,终于得以与久别的父母相见,杨振宁也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岳父杜聿明。一家人受到周总理的热情接待。1971年7月28日,杨振宁一家与杜致礼的父母一起,来到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在这次聚会上,周总理与杨振宁的谈话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当时的国际局势,甚至还聊到了难得的家庭团聚时光。尤其是在谈到杨振宁与杜家人的关系时,周总理注意到杨振宁还不习惯称岳父为“岳丈”,他微笑着纠正:“应该叫岳丈大人。”这一细节显示出周总理的细心与关怀。
宴会期间,周总理与杜致礼、杨振宁等人谈笑风生。为了缓解气氛,周总理开玩笑地对曹秀清说:“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最爱女婿啦!”这个玩笑引发了全场的笑声,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周总理亲切和蔼的性格。
杨振宁在回忆这一段时光时说:“我第一次回到新中国探亲时,周总理请我们吃饭,谈了整整五个小时。”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家庭聚会,也是杨振宁与周总理深厚友谊的见证。
1973年,杨振宁和杜致礼再次回到祖国,这已经是他们的第四次探亲。这一次,他们依然得到了周总理的热情款待,更令杨振宁感到特别的是,他首次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在周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杨振宁来到了中南海书房,与毛主席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流。
这次会面深刻影响了杨振宁。毛主席尽管年事已高,依然亲自起身想要送杨振宁离开,然而因身体原因未能站起。杨振宁赶紧上前扶住毛主席,毛主席温和地对他说:“我年轻时也想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做贡献,但后来没有实现。看到你取得的成就,我很高兴。”
这场长时间的会面让杨振宁终生难忘。几天后,他按照惯例再次来到人民大会堂,与周总理以及杜致礼夫妇共进晚餐。此次宴会设在安徽厅,而杜致礼调皮地开起玩笑:“你们还是重男轻女,杨振宁是安徽人,酒宴设在安徽厅,我可可是陕西人啊!”她的话引发了大家的笑声,宴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
每次回国,杨振宁与周总理的情谊愈加深厚。无论是亲切的家庭聚会,还是与领导的深情交谈,他们始终保持着这份不变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振宁与杜致礼常年回国,关心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而他们与周总理的深厚情谊,也延续了他们的一生。